本土化乡村教师重在“精准培养”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青年报发布时间:2020-09-07 10:01:54

本报特约评论员

要想真正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就需要长期扎根乡村,同时需要拥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此次六部门《意见》提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以此向具体的乡村学校输送教师。不同于以往的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与就业,这些定向招生培养的学生,在进大学时就知道自己未来工作在乡村学校。这主要解决乡村学校招聘难、有编难补等问题,也让定向培养的学生有更浓的乡土情怀。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六部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强定向公费培养,加强面向乡村学校的师范生委托培养院校建设,高校和政府、学生签订三方协议,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等方式,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

要解决我国乡村教师师资建设的“短板问题”,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是一条可行路径,这就要求建立“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定向使用、定向评价”这一让乡村教师长期扎根乡村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要获得成功,根本还在于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乡村教师的权利。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有诸多路径,比如创新乡村教师编制配备,加强城乡一体流动,推进定期交流,继续实行“特岗计划”,继续推进优秀人才乡村“支教”等等。但这些措施可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即乡村教师只是乡村学校的过客,他们在这里工作几年之后就离开乡村。如要求评高级职称,就需要到乡村学校任教1年以上,只要待够可用于评职称的年限后就可以离开;“特岗计划”的服务期本来也只有三年,三年服务期结束后,有人就会选择离开。

要想真正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就需要长期扎根乡村,同时需要拥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显然不能只采取计划模式,要求某些人必须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而不考虑个人自身发展诉求。从现实出发,应采取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在培养及就业时就采取定向模式。此次六部门《意见》提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以此向具体的乡村学校输送教师。不同于以往的公费师范生招生、培养与就业,这些定向招生培养的学生,在进大学时就知道自己未来工作在乡村学校。这主要解决乡村学校招聘难、有编难补等问题,也让定向培养的学生有更浓的乡土情怀。

要让定向招生的学生能在完成学业后,乐意到乡村学校从教,并长期从教,这就不能只用定向服务期来约束他们,而必须从职业发展角度来吸引并留住他们。因此,这一模式有两点十分重要。

一是定向生到乡村学校从教后,在乡村学校的发展空间有多大?《意见》提到,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职称评聘可按规定“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并对中高级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可不受所在学校岗位结构比例限制。这对吸引他们留在乡村学校工作十分重要,他们不用离开乡村,就可在乡村学校获得职业发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乡村学校的工作环境。

二是定向生扎根乡村,如何让他们有提升自己的动力?扎根乡村不是就一直不离开乡村,要让乡村教师成为真正的乡村教育家,需要给他们继续学习、提升的机会。《意见》提到,村小、教学点新招聘的教师,5年内须安排到县城学校或乡镇中心校任教至少1年;城镇学校要专设岗位,接受乡村教师入校交流锻炼;鼓励支持师范院校为乡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这些措施就是不把乡村教师仅局限在乡村学校工作,而是以乡村学校为工作基地,对乡村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事实上,乡村教师最关注的是拥有能实现自己教育梦想的舞台和空间。有的乡村教师选择离开乡村,甚至离开教师岗位,是因为觉得无法实现自己的职业化与专业化成长,把很多的精力用在了非教学事务中。加之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乡村教育,乡村学校人去楼空,让乡村教师感到未来很迷茫。

《意见》提到,要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充分融合当地风土文化,跨学科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引导教师立足乡村大地,做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这需要形成重视乡村教育的新的教育生态,通过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让乡村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