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反思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07-16 10:05:00

张冬梅

近日,云南昆明一小学生因“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奖一事,引发社会关注。1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官网发布声明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该研究所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

这样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完成人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看起来似乎有些“离谱”。一时间,关于小学生研究癌症到底是神童还是学术造假,众说纷纭。其实,在重视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当下,小学生能研究癌症相关基因似乎并不意外。但公众的质疑也不无道理——该项目的部分实验记录显示,该学生在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4天以后就学会了相关知识。如果生命科学这么简单就能学会,那医学院的本科生为啥还需要全日制读五年?再加上其中还牵涉父母疑用研究成果为孩子参赛“铺路”的猜测,大家对此事揪着不放也是情理之中。

究竟真相如何,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相信调查组会尽快查明真相,让事情水落石出。近年来,科技竞赛公信力、公平性及获奖作品造假争议不断,值得反思。反思的根本离不开两个字——初衷。一些青少年科技竞赛设立的初衷,本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但就现实情况看,不乏一些背离赛事初衷的操作,甚至使其成了破坏教育公平、亵渎科技创新的温床。对此,如何补上制度漏洞、强化审核监管、完善评估机制,相关部门必须予以重视、加强研究,让科技竞赛回归本位。

同时,更应关注青少年参与科研的初衷。对此,家长和学生亦需反思、加强自律。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爱孩子却不得法,对孩子的学业、前途过度施加影响,有的从搞科研、策画展、发文章等方面,砸资源、拼人脉,为孩子“加分”、升学全面助攻。父母想为孩子创造更好升学机会的苦心可以理解,但若试图让孩子坐上学术研究“直升机”,为其迅速甩开同龄人而破坏规则,显然不可取。社会鼓励科学研究,青少年也不例外。而搞研究应该实事求是、踏踏实实,不能弄虚作假。做学问之前先做人,不能在孩子心理发育不成熟的时候过度拔高,将其带偏了。毕竟,再多的奖状,也没有教育孩子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重要。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