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湿地为啥能“火出圈”?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06-16 09:41:57

刘琛

日前,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简称“海珠湿地”)将代表中国角逐2019年度第12届迪拜国际可持续发展最佳范例奖(简称“迪拜奖”)。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这天,海珠湿地更“火出圈”,形象片“霸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国屏。

据了解,“迪拜奖”由联合国人居署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市政府于1995年设立,是评估人居环境最权威的国际奖项,旨在奖励在人类居住条件的改善及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项目。

如果把目光放回十多年前,曾经的海珠湿地因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空气污染、水污染严重,万亩果树也遭受荼毒;而如今,这里花草植被肆意生长,焕发新活力;苍鹭和白鹭衔枝筑巢,准备繁育下一代。“鱼鸟争唼喋,花叶相芬氲”,海珠湿地已真正成为“鱼鸟天堂”。

从饱受侵蚀、濒临“消失”的万亩果园到“具有全国引领示范意义的”国家湿地公园,再到角逐“迪拜奖”、“霸屏”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海珠湿地为何能“火出圈”?

早在2017年11月,广州市就出台了《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成为湿地保护的先行者,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性的保护。有了立法保护,海珠湿地 秉承“原生态、微改造、少干预”的理念,积极开展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在尊重原有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将湿地规划为水网交织、果树繁盛的果林湿地体系。精心保护之下,海珠湿地向自然显示出了满满的“诚意”,大量珍稀动物回到了这片故土。

当然,湿地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其成为无人踏入的“净土”,而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土”。

自然资源是根本,是文化等资源的载体。海珠湿地在重视生态保育、确保子孙后代永续利用的大局利益下,并不排斥文化和经济功能,而是坚持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并重,积极探索“湿地+”功能。在智慧湿地、科研监测、文化传承、社区和谐等方面探讨新的理念和方式,充分发掘自然保护、科研、教育、文化、旅游休闲等丰富内涵,呈现出一幅绿色环保与城市发展和谐共生的动人画卷,让更多市民享受到“水在脚边流,花在身边开,鸟在树上叫,人在画中行”的美丽景色。

保护成绩来之不易。接下来,广州要再接再厉、久久为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根基,让生态环境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