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素质教育,仅有“配琴配电脑”是不够的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时间:2020-06-04 11:44:41

马莎

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幼儿园、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改善。同时,伴随一系列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乡村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音乐、计算机等各类功能室逐渐成为标配,硬件条件与城市学校差距日益缩小。

但记者近日调研发现,“琴键落土”“机房锁门”等素质教育配套设施闲置问题,在西部地区乡村幼儿园、小学相对较为普遍,农村素质教育有“空转”之忧。

5月底,记者到西部贫困地区采访时,在一个村级幼儿园内看到,每间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琴,但因不常使用,琴键落满尘土。另一贫困山区村级小学的教导主任反映,因为缺乏专业老师,学校计算机教室的电脑使用率很低。

素质教育配套设施的改善,给乡村孩子带来很多新物件,提供了开眼界、强素质的基础条件。但一些地方的实际情况是,不少学校缺少专业教师,有的小学甚至主课教师的稳定都成问题,素质教育的相关设施、设备自然很难运转起来。

素质教育的配套设施同乡村实际情况也有一定脱节。一些乡村学校负责人认为,“洋”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但适合的一定是最好的。提高综合素质途径很多,有的地区地方戏传统悠久,有的地区有世界级的非遗资源,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基础较好,接受度高,这些资源的利用上还有一定不足。部分学校负责人担心,乡村素质教育与城市高度同质化发展,不仅有不适应的隐患,还可能亦步亦趋学成“四不像”。

“琴键落土”凸显了当前农村开展素质教育的尴尬。背后既有农村开展素质教育缺少专业教师的老问题,也凸显了结合农村学校实际,结合所在区域文化、历史和自然等诸多资源禀赋特点开展素质教育的迫切性,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

当务之急,是继续坚定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充实更多“多专多能”人才。“不愁硬件愁软件”“不缺设备缺人才”是现阶段乡村教育面临的普遍问题。主要矛盾从“缺人”向“缺人才”转变,既证明了我国乡村教育取得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暴露了当前深入开展素质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困难。

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各类教师的配备力度,让更多的专业教师能够沉下去、稳下来;另一方面也要以解决素质教育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为导向,盘活乡村现有教师资源,努力培养更多“一专多能”“多专多能”教师,以最小的投入、最快的速度激活素质教育配套设施、设备,推动素质教育在乡村幼儿园、小学扎深根。

乡村学校素质教育还应同步抓住家长这一关键群体。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乡村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家长不能缺席。贫困地区家长希望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强烈,但“读书千般好,手机刷不停”却是相当一部分家长的生活常态。

学校再努力,家长如果“三观跟着五官跑”,素质教育的部分成效一定会被消解。应当加强宣传,转变家长“孩子教育都归学校管”的错误认识,引导家长与学校联手开展素质教育,与孩子共同成长。

更重要的是,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应结合实际,沾乡土气息,发挥自身优势,盘活乡土文化资源。乡村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相比城市起点低、难度大,改善教育设施仅仅是第一步。

想要取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成果,绝不能仅仅满足于“配琴配电脑”。“琴键落土”足以证明完全照搬城市素质教育的模式,在现阶段的乡村并不合适。教育部门应加强调研,在制定当地素质教育规划时,结合乡村特点和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地施教,一地一策,避免机械照搬走进“死胡同”。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这里的教育资源,既包括师资这样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同样也包括尚未发掘或利用还不充分的各地特色资源。尤其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上,要把更多目光投向这些地方特色资源上,避免机械、教条复制城市模式。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已经取得了巨大的阶段性成就,解决了一批乡村教育历史遗留问题。在巩固教育脱贫成果的同时,应当注意避免懈怠,对症施药,防止资源闲置浪费;同时,也要以实效为导向,坚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