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以严管惩戒促平台落实“青少年模式”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检察日报发布时间:2020-05-13 15:31:44

史奉楚

疫情期间,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进一步放大,过度消费等问题更加突出,有关消费纠纷与投诉也急剧增多。在社交平台、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家长发帖吐槽自家孩子沉迷游戏。而很多网络游戏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可能被贪玩的未成年人轻易破解或绕过。气愤、无奈之余,一些家长追问,青少年沉迷网游难以自拔,该怎么办?许多游戏、网络平台已采用“青少年模式”,为何还是不管用?(5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真可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旨在限制未成年人上网的青少年模式,却能够被青少年轻易破解。可以说,这既有家长监管不到位的原因,更有网络平台刻意“放水”、放松监管的原因。而网络平台的监管部门,理当积极作为,夯实网络平台的相关责任,让“青少年模式”不再被轻易钻空子。

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差,很难果断拒绝诱惑。何况,很多成年人都热衷于网游和直播,乐于购买装备、重金打赏,莫说这些天性爱玩的青少年。其结果是,一些青少年接触网游或直播后就可能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甚至过度挥霍父母钱财,误入歧途,荒废学业。

对此,父母固然应尽到首要的监护责任,对青少年多些关心和陪伴,而非任其拿着手机沉湎于网游或直播,甚至将微信、QQ等账号交给他们使用。从一些曝光的案例看,绝大多数父母对青少年沉迷网游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信息时代,使用手机已是大势所趋,总不能苛求父母时时刻刻盯着孩子。拥有强大技术支撑的网络平台显然不能将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而刻意推卸自己的监管责任。

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本来就是全社会的责任,掌握先进技术的网络平台没有任何理由推卸责任。要知道,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短信通知、关联监护人、限额充值等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任何一个网络平台都有能力做得更好。遗憾的是,在吸纳用户、增加活跃度、提高业绩的利益冲动下,很难说一些平台不是刻意留下“后门”,故意留下漏洞让青少年有机可乘。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所有网络游戏用户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注册。每日22时到次日8时,游戏公司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1.5小时。网络游戏平台不得向8周岁以下用户提供付费服务。未满16岁的,网游充值不超过200元每月,单次充值不得超过50元。但从落实情况来看,似乎不容乐观。

技术越强,责任越大。掌握强大技术手段的网络平台理当成为“防沉迷”的首要责任人,而非见利忘义、充当拉青少年“下水”的帮凶。对此,监管部门应强化监管,担当起“家长”角色,多些对青少年的倾向性保护。以下架、关停、处罚等措施惩戒违规平台,遏制网络平台的“放水”冲动,倒逼网络平台充分运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信息共享等技术,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