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有火,眼里有光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0-05-09 07:07:14

吴云青

B站五四青年节宣传短片《后浪》最近热度很高,有人认同新时代青年就是《后浪》描绘的样子,还有人质疑《后浪》对于青年群体的概括过于片面,譬如只聚焦光鲜一面,忽略了找不到好工作、压力山大的“底层青年”。 

青年群体有没有力量?当然有,事实已经证明了。但群体有力量,不等于每个人都是清醒的、团结的、有朝气的。今年以来青少年领域的一些事件,如某粉圈与“227”群体的分野,以及这次围绕《后浪》的讨论,就呈现出一种站队倾向,一边是热火朝天、积极向上,一边是“丧”和愤世嫉俗。各抒己见、百花齐放是好事,对于站队倾向和割裂情绪则应当警惕。 

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部分年轻人的认知、心态极易受到媒介和意见领袖的影响,这与“迷茫”有关:对社会迷茫,因为各种观点太多了,而消费主义的狂轰滥炸、碎片化信息的长期饲喂,使人的思考力钝化,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对自己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知道努力了何时才能收获,不懂得如何应对不安、焦躁等负面情绪。对于这些迷茫,其实可以送上杨绛先生的话:所有烦恼,都源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社会是多面体,青年群体也是多面体。五四青年节那天,有两个90后冲上了热搜:26岁女工程师获颁“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设计我国首个高铁上盖工程;最年轻的卫星总师,90后哈工大学生韦明川已发射两颗卫星。他们是青年。而在青年群体中,也有网贷债务缠身的人,有热衷在朋友圈炫富的人。如果说前者不能代表整个80后90后,后者显然也不能。我们身处快速发展的社会,无法阻止各路媒介向我们输送光怪陆离的、各怀心思的信息,但我们可以守住初心,通过坚定自身来抵抗迷茫的侵蚀。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圈子和他所能看到的世界。但一个人所处的位置不是恒久不变的,只要方向对了,一分耕耘必有一分收获。人和人的起点、天赋确实不一样,有的人或许终其一生也不能跟马云坐在一起谈笑风生,但他仍然可以通过努力使自己的人生提档升级,提升圈子和眼界。对于青年来说,有“媚青”嫌疑的口号固然不靠谱,断言“你再努力也赶不上X二代”的毒鸡汤更不可信。不要管外面怎么变、别人怎么说,做好自己的事,让一年后的我比今年的我有进步,年年进步,十年后的我跟今天的我相比,一定不一样。 

《后浪》以及质疑《后浪》的声音,都仅仅提供一个视角;而青年总在成长、总在不断重塑自我,很难被一个视角“一镜到底”地框住。无论我们是哪一类青年,有时都可能遭遇外界的刻板印象,对此不必过分纠结或信以为真;重要的不是别人给我们贴什么标签,而是我们如何自我定位、不断成长。大好青年,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每颗星的能级不一样,亮度不一样,但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有足以照亮他人的光辉。如果仅仅因为我“不够亮”,就自暴自弃拒绝发光,暗淡的也仅仅是自己。还是要靠自己,发掘内心的富矿,让心里始终有火,眼里始终有光。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