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灯塔效应化解信息疫情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环球时报发布时间:2020-04-09 09:29:03

支振锋

新冠肺炎是社交媒体时代第一次世界性传染病大流行。在此次疫情中,虚假信息蔓延,焦虑和恐慌被放大,以至于世界卫生组织在新闻公报中呼吁对“信息疫情(infodemic)”进行管理。

信息疫情是极其形象的新概念,却不完全是新事物,体现的还是人类危机处理中的老问题。自古以来,瘟疫、洪涝、地震等几乎所有重大灾难都会伴随着谣言。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发懵、迷惑、焦虑和恐惧是普通人的本能反应。特别是对于尚未完全理解或者科学上尚不能很好解决的瘟疫等灾变,已经陷入困境的人需要帮助,尚未被波及的人担心蔓延,政府机关需要组织疫情防控,科学部门需要研究治疗方案或疫苗,所有困惑的人们都对跟疫情相关的一切信息如饥似渴。

而全球化时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助长了虚假信息爆炸性的制造与传播速度,从而营造了全球性舆情的不确定性环境,造成更大的焦虑和恐慌。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谣言可能会损害公众对政府防控政策的信任,还可能会抹黑为疫情防控殚精竭虑的干部、志愿者甚至医护人员,从而放大公众的恐慌,妨碍公众对疫情防控的信心,冲击防控政策的实施,导致更多的附随损失甚至次生灾难。

但我们面对信息疫情却不能慌神,更不能急眼。恐惧源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源于未知,而未知恰恰源于信息的不通畅和不充分。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正是对信息的巨大渴求,造成信息市场的鱼龙混杂。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生产方式注定了信息市场的良莠不齐。

在现代传媒流行的工业社会,无论是报刊社、出版社、广电媒体的数量,还是它们能够生产的信息内容,都是有限的。传统媒体的从业者、撰稿者一般都是拥有特定资质的记者、编辑或各领域专家,他们生产的信息内容往往既会受到职业伦理的约束,也能体现出一定的专业质量。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内容在数量上呈爆炸式增长,在生产上也由专业生产(PGC)为主转变为以用户生产(UGC)为主。全世界传统媒体每天生产的信息不过数千万条,作者基本都是专业人士;而全球社交媒体每天生产的信息超过数十亿条,其作者主要是普通网民,信息内容的生产当然更难控制,质量也更难保障。

这意味着,在社交媒体时代,更大程度上的信息混乱、复杂和良莠不齐,已经成为任何个人、组织甚至政府处理几乎任何问题时的先决条件和前提环境。生活在一个有问题的信息环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因此,明智的做法就不应该是试图消除每天数十亿条良莠不齐的信息,而只能是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社交媒体信息生产规律的前提下,依靠法律和技术控制网络信息内容生产的底线,然后通过政府部门和专业部门提供的权威信息,穿透复杂网络信息的噪声,传递给社会公众。这是一种灯塔效应。正如在无垠的黑暗中,让迷途的帆船返航,依靠的不是消灭大海,而是高高耸立的明亮灯塔。我国如今每天召开多场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质疑,积极释出权威信息,实现了良币驱逐劣币。

新冠疫情防控,已经成为各国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的一次大考。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疫情治理,政客不能胡言乱语,精英必须负起责任,各国不能胡乱甩锅,严格管控也绝非万能。在更大程度上,治理信息疫情需要的是更高质量的信息供给、更迅速的反馈速度和更娴熟的沟通技巧。可以说,复杂信息环境的应对将为国家能力赋予新的内涵。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