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筑起“心灵港湾”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20-04-09 09:21:45

刘琛

为进一步指导各地做好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营造相互关怀的社会环境,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印发《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方案》。

如今,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复工复产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秩序慢慢恢复,人们的生活也趋于正常。但此时仍不能松劲,既要注重疫情防控,又要对更广泛的人群加强心理疏导、做好心理防护,防止因为疫情产生恐慌、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心理稳定。在大灾大难面前,有人会担惊受怕,会疑神疑鬼,甚至会情绪崩溃,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心理疏导正是需要引导人们正确看待这些现象,提升心理防护能力。

一方面,要多点发力。医护人员、患者、隔离人员、家属等群体都需要心理疏导,特别是困难群众是恢复最慢的人群。如果他们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不仅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而且可能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特别需要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流浪乞讨人员等人群加强心理疏导支持。比如,发动更多社工、志愿者和专业人员参与心理援助,织密兜底困难群众的安全网,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避免陷入生存窘境。

另一方面,要久久为功、放眼长远。有数据显示,汶川大地震6个月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达9.7%左右;非典疫情发生两年后,有10%左右的患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心理疏导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调动多方力量。专业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机构、社会工作者等都应该被动员起来,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人们化解面临的心理问题。社区、医院等有关单位也可以依托互联网、高校等平台,建立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不同分级的联动服务体系,成为抚慰人们心灵的温暖港湾。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