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复性涨价”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04-09 09:02:40

丁建庭

编者按: 一片土豆1.5元、一盘小酥肉50元、一顿火锅人均200多元……最近,不少消费者发现,一些餐饮企业的“报复性涨价”赶在人们“报复性消费”之前悄然而至。对此,你怎样看待?

相信市场调节功能

■吴睿鸫

尽管在“报复性消费”还未真正出现的时候,一些餐饮企业“报复性涨价”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对于这种新现象也不必过度担心与纠结,宜理性分析与对待。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损失惨重。中国烹饪协会的报告显示,今年春节期间,93%的餐饮企业选择关闭门店,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相较去年同期损失达100%以上。正因如此,如今多地领导干部带头“下馆子”,倡议公务员主动到餐馆就餐。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餐饮企业涨价实属“迫不得已”,而且是基于运营成本、市场行情分析作出的选择——再不涨价,生意没法做下去了,倒闭也只是迟早的事情。餐饮业不是公益服务,做生意不是做慈善,只要涨价幅度合理合法,则属于企业自主经营行为。况且,当前餐饮行业不是一个垄断、封闭的市场,消费者有充分“用脚投票”的权利。在竞争充分的既定前提下,可供选择的餐馆不止一家,消费者并不会被强制消费。

涨价虽可以提高运营企业的利润,但也可能让餐饮企业失去潜在顾客,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双向选择,会让餐馆的菜价趋于合理。所以,对于一些餐馆的涨价行为,就让市场的归市场,相信市场这只“无形之手”会自行调节,倒逼企业将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当心抑制消费热情

■江德斌

不可否认,疫情对餐饮业的打击很大。各地进入复工复产、促进消费阶段后,政府纷纷推出消费刺激方案,餐饮业是主要受助对象之一。从近期市场反馈看,公众消费热情确实有所回升。但受制于疫情,处于复苏期的消费市场要恢复常态,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且,所谓“报复性消费”只是一个假设,尚未得到证实。面对疫情后是否会“报复性消费”的问题,不少人给出了否定答案,主要原因就是疫情使一些行业经营遇到困难,个人收入受到影响,不得不暂时克制消费欲望。还有人开始认真考虑存钱问题,以应对未知风险。这样一来,一些人反而会倾向于低消费,或者性价比更高的消费模式。

因此,商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如果只顾眼前利益,想依靠涨价弥补损失,很可能会抑制消费热情,最终导致促进消费政策半途而废,让生意回归正轨也无从谈起。

事实上,另外有些商家选择在此时加大折扣力度,与“报复性涨价”的餐馆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有的餐饮企业推出“会员周一半价”活动,受到消费者好评。由此可见,商家虽有自由定价权利,但涨价应当慎重。更好的做法,是通过促销让利,与消费者共克时艰。稳固市场信心,才是长远之道。

应当规避经营短视

■杨玉龙

尽管有分析人士提到,参与这次涨价的多数是综合实力强、拥有定价权的企业,中小型企业更多是借助促销活动等吸引客流量以“求生”,但也不排除一些企业会跟风涨价。毕竟,有的企业为了弥补疫情期间的损失,有涨价的欲望,而当下国内餐饮消费尚未完全放开,消费者的选择有限,也就只能被动接受涨价。

涨价虽在情理之中,但是“报复性涨价”显然有失妥当。如果涨价幅度没有边界,甚至企业本身没有受到影响,还找借口涨价,注定会让消费者感到难以接受,更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树立。毕竟,在人们收入普遍受到疫情影响的时候,哪怕是一毛钱的涨价,也可能让人高度敏感,降低消费欲望,阻碍市场复苏。

不合理的涨价行为终归是一种经营短视,即便涨价也不应该出现坐地起价、肆意抬价现象。有关部门需要强化相关举措,通过减租降税等措施,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强心剂”的同时,对各类经营主体涨价行为打好“预防针”。

事实上,消费者并非只会被动接受涨价,政府也不会对扰乱市场秩序的涨价置之不理。想清楚这一点,商家就应该明白,与其在涨价上动脑筋,不如在创新产品和经营方式,以及持续优化服务上多下功夫。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