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离不开“软”实力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环球时报发布时间:2020-04-08 09:29:40

铁流

国家近日提出发展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抗疫成效继续巩固,复工复产全面铺开,“新基建”与社会各领域融合发展的步伐加速。在加大对信息产业硬实力建设投入同时,我们也需注意提升信息产业“软”实力。

过去这些年,我国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孕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整机厂商,培育出一批体量虽有限却具备较强成长性的基础硬件厂商。但在计算机软件环境与学科应用等关键领域仍然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差距。

软件是信息技术的灵魂,在软件和应用短缺的情况下,再庞大的硬件计算资源也难以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当下我国软件产业特点是“基础弱,应用强”,国内公司开发了很多商业上非常成功的应用软件,但国内企业在基础软件上几乎是一片荒漠,要么用国外软件,要么拿国外开源代码“换皮”。

我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工业软件基本被SAP、西门子、达索等国外公司垄断。辅助芯片设计的EDA软件则完全被国外三大厂垄断。这些国外软件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并行规模受限,有些模块受国外禁运限制,有些可以用于军工的软件也严禁出售给中国,影响了中国超算的应用及科技产业发展。

当下中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相当大一部分在从事外包服务,简单地说就是做被国外程序员认为是简单重复劳动的工作。国外软件厂商搭好整个技术框架,中国的程序员在国外技术框架下“涂涂改改”,或者做“填空题”。

国内一些大学基于就业考虑,把重点放在培养善于做外包业务的程序员上。而一些久经磨砺的资深程序员虽然技术精湛,但在缺乏相关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单凭自己或小团体的力量无力制定标准,基本上是跟着国外技术体系走,国外出一个新技术、新标准,就一窝蜂去学。

人才流失问题也不容小觑。我国基础软件厂商在技术上与国际巨头有不小的差距,商业上也是在国际大厂的夹缝中求生存,能够给出的薪酬相对有限。同时,由于国内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往往可以开出比较高的薪酬,吸引大批人才投身,使本就人才有限的软件行业进一步“失血”。

一般情况下,国外程序员职业生涯中往往只做一方面的技术。国内程序员因为企业经常跟着项目走,要会很多方面的技术,技能多而不精,又普遍有一个共识——不能写一辈子程序,必须向管理层转型。转为管理层后,就不再从事或者很少从事一线开发。这些现状使国内软件产业一线很难留住技术精湛的程序员,进一步加剧了技术人才的匮乏。

要提升我国软件产业的硬实力,发挥“软”实力的支撑作用必不可少。首先,就工业软件以及并行计算上用的软件来说,可以由产业界投资组织基金会,一方面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出资支持企业开发或移植软件和应用。就政策上说,政府可对积极主动移植软件或开发应用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国有企业可率先采购国产工业、设计软件,同时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下使用这些软件,形成正反馈,督促国内工业、设计软件查找不足进行改进,实现螺旋式提升。

要解决人才问题,教育界和产业界需双管齐下,高校可与产业界联合开设相关课程,培育高水平技术交叉型人才,企业宜以更丰富多元的方式,把优秀人才留在国内,努力突破计算机软件环境与学科应用等方面的瓶颈,建立和完善中国并行计算产业生态。

(作者是技术经济观察家)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