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看又中用”的智慧社区,才能为生活蝶变出美丽色彩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工人日报发布时间:2020-03-19 17:28:21

吴迪

一些措施、应用的创新尝试,在疫情中经受检验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手段,给未来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树立了参照样本。


智慧社区不智慧,遇事还靠土办法——据《半月谈》3月17日报道,社区是防控疫情的第一道防线,而智慧社区则是其中的一道高科技防线。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受人追捧的智慧社区在防控疫情过程中靠的还是土办法,“高科技玩意中看不中用、好看不好使,有事还得靠人盯,一层层爬楼去查,一个个电话去打。”

智慧社区,简单说就是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区域内人、地、物等信息,统筹管理、服务资源,提升社区治理和便民服务现代化程度的创新模式。“智慧”是其最显著特征——数据覆盖范围广、信息深度互联、各模块协同合作、各部门行业智慧决策。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从人口流动监测,到电子封条智慧化监控隔离人员等,都体现了智慧治理在基层社会治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中的优势和趋势。但不少地方曾引以为傲的智慧社区样板,在疫情考验之下却显尴尬。比如,有的社区,人员信息电子登记系统崩溃,多头重复隔离,甚至登记靠手写等。

智慧社区不智慧,一是因为数据资源未能完全打通共享,上下级、不同部门和领域之间调用数据的权限出现梗阻,越到基层越难实现互联互通;二是未能及时有效形成“一盘棋”,社区工作人员各自为战,难免出现疏漏;三是不少智慧社区“重建设、轻应用、无维护”,又不乏宣传噱头、攀比心态、形式主义、畸形政绩观作祟。比如天津某小区在2017年进行了智慧化改造,当年刑事类警情、治安类警情大幅下降,但去年底智慧服务平台因缺乏维护而崩溃。更重要的,还是相关部门及人员的思维观念未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满足于将线下工作简单机械地搬到线上,这让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更重,而质效却未见提高。

智慧社区晕头转向,智慧治理必然踉跄。智慧社区是智慧治理的一个基础环节和组成单元,如木桶原理一样,其实际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方智慧治理的成色,考验着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此次疫情防控中,有的社区在智慧治理的探索上表现出色,比如浙江杭州一些街道社区广泛应用电子封条、健康码,高效解决了监督相关人员居家隔离、健康信息不互认、重复隔离等问题。这比起不少地方的社区没有形成系统化运作模式,依然靠人工一一验证健康码的做法,明显高效。

“提升社区治理和小区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还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应在数据的整合、共享上继续发力,清除、打通数据共享中的壁垒和堵点;加强相关应用的运营维护,让智慧社区的软硬件更加实用,增强民众粘性;更重要的,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观念要更新,要转变服务模式,接纳更多民众共治共建共享,优化居民体验等,这也是智慧社区治理和服务的内在要求。

不少地方社区智慧治理在抗疫中发挥了出色作用,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着所承载的功能。一些措施、应用的创新尝试,在疫情中经受检验并形成较为成熟的手段,给未来应对其他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树立了参照样本。

社区智慧治理的种种实践,某种意义上是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更多借鉴和灵感。

如何在治理理念、模式、手段上创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推进智慧社区建设,进而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社会治理命题。经此一“疫”,期待智慧社区能够为我们的生活蝶变出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