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野,走好存栏消化第一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网发布时间:2020-03-14 09:36:20

范 军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强化野生动物市场监管,有效阻断疫情可能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柳州市决定,从1月26日起至疫情解除期间,严禁野生动物向外扩散和转运贩卖。这项规定,让柳州市众多的特种动物养殖户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3月13日《南国今报》)。

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各地发布的全面“禁野令”,旨在重构生物安全、阻断一些传染病经由野生动物向人类社会传播,但同时也让野生动物养殖户陷入生存尴尬。“禁野令”背后的法治效益是大局,为此,必须寻求合理途径,破解法治效益与养殖户利益之间的暂时性冲突。

据统计,当前柳州市约有380家养殖户,从业人员超过1000人,其中不少养殖户是贫困户。监管部门已要求坚决杜绝“一禁了之,一关了之”的做法,进一步明确禁养、禁食范围,引导和鼓励养殖户产业转型,这些举措,对于防止“禁野令”对养殖户利益和脱贫攻坚造成损害,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

很显然,“禁野令”的落地,必须将存栏消化作为第一步。目前,各地对野生动物养殖场进行了紧急关停,大量野生动物活体被封存,禁止向市场流通。这意味着,养殖户每天的养殖成本都在增加。存栏的野生动物到底怎么消化,这道无解之题令养殖户焦灼万分。

法律和政府应尽快为存栏消化指明路径,终止养殖户被所养殖动物“坐吃山空”的困境。同时,必须看到,存栏消化不能走“谁养殖谁消化”的道路,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否则,必然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给后面的产业转型带来致命打击,甚至出现养殖户为了止损而暗地违法出售的现象。

法治效益是大局,“禁野令”的大局必然给养殖户造成损失,但这种损失应尽量保持在适度范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指出,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偿。但根据以前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养殖户很难依靠这个政策性补偿来实现产业转型,他们还得靠自己的家底,即靠存栏野生动物的价值来实现。鉴于此,存栏消化一刻也不能再耽搁,对于养殖户来说,存栏多一天时间,就意味着向贫困、破产多迈进一步。

既然存栏野生动物不能交易和食用,无害化处理可能是它们最后的“归宿”。存栏野生动物已经成了养殖户手头的烫手山芋,不管怎么处理,政府应当尽快拿出方案,释放保护养殖户利益的政策良意,帮养殖户管好产业转型的本钱。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