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APP,你有毒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红网 发布时间:2020-01-19 10:06:14

严奇

在假冒APP与山寨APP的背后,高仿APP的制作已经形成了一条隐秘的产业链,黑灰产从业者号称收费4000元,就可以制作出一款足以以假乱真的12306,而运作10万元,甚至可以将山寨的APP上架主流应用商店。(1月17日《新京报》)

过去,有高仿鞋、高仿包、高仿建筑物,想不到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竟产生了“高仿APP”。不难看出,假冒APP、山寨APP递进至高仿APP,是信息化时代网络犯罪手段日益精细化的结果。较之其它“高仿品”,高仿APP的危险有过之而无不及,必须从各方位给予打击。

除了违反知识产权及商标注册的有关规定,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为实施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发布信息的”,可追究高仿APP“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利用信息网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要求,仿造官方APP属“情节严重”的情形。

试问,既有法规有言明,且已持续展开数年的净网行动,为何“仿制APP”越来越精致?原因想必在于其背后暗藏的高额利润。虽然手机应用的原创开发成本很高,可高仿APP的开发成本却十分低廉。IU直接照抄照画,基本代码可以网上检索,只要不涉及核心功能就不需要原创。何况同类型的APP,代码都是可以移植的。

可以看到,大部分高仿APP仿造的是金融网贷类APP。且不说,不受节制的广告收益如何,通过非法借贷牟利,就能赚得盆满钵满。更何况,贩售个人信息及植入木马窃款也存在庞大的非法盈利空间。“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他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高仿APP逐渐成了互联网生活的一大毒瘤!

进一步看,高仿APP背后的风险恐怕也不止于此。开发一个功能齐全的APP,不是一两个人可以完成的,且做到“以假乱真”必须在代码上精益求精。不妨猜想,在所谓的高仿APP背后,可能有正规的互联网企业维护运营,有仿造对象APP的内部员工泄露代码和接口,有应用商城的内部人员规避检测。一个高仿APP,可能将网络中各类不法需求集合在一起。

大众参与网络生活的基础就是利用各类APP,以假乱真的高仿APP会直接影响大众的网络生活质量。当大众对网上下载的APP充满安全疑虑时,互联网经济又如何发展?依靠违法行为制作的APP,不可能为用户提供合法正规的服务。倘若有不法分子将目标转向缺乏网络防范意识的老人和孩子,那危险就更大了。

纠治高仿APP乱象,除了建立反诈骗协作机制,还需要从传播根源上降低诈骗风险。例如,规范APP推广形式,避免通过短信或二维码等不透明的方式提供下载链接,减少不法分子以假乱真;持续加强应用商城的管理,主流应用商城开放端口,对内部APP名称及图标进行联合检测,避免滥竽充数。

高仿APP不是“李鬼”,而是“变形怪”,他们的未来发展不会止于仿造,必须下大力度彻底纠治和整改。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