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的面子与弟子的人格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0-01-19 09:47:11

肖俊

湖南师大一幅博士生论文答辩的布告吸引了社会的关注——因为博士生论文写的是自己导师的教育思想,而这位导师居然是论文答辩的评委之一。

说实话,这样奇葩的论文答辩十分令人诧异。有研究自己导师的论文,但是这么不顾论文答辩规范、如此肆无忌惮地吹捧在世导师,实在是闻所未闻。

研究自己导师的思想可不可以?从学术角度来说当然可以。但是一般而言研究自己导师的思想是不合习惯的。一方面,因为是自己导师,而且仍在世,就不可能做到客观评述。另一方面,在中国学术生态环境里,批评自己老师是犯忌的事情,这涉及师门尊严。如果导师或者师门其他人肚量小容不下批评,那么就会上升至“背叛师门”这样的道德指摘,严重的可能会遭遇群体攻击,影响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和生存。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改革开放之后高教发展也有40多年了,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论文及答辩形式呢?笔者认为,根源在于导师没有将学生培养当作公共事务,而是将学生培养特别是研究生培养当作私人事务,研究生不过是对自己俯首帖耳、毕恭毕敬的门徒。

导师是有权威的。导师掌握着经费分配、实验机会、学位论文审核及是否同意答辩的实际权力,对研究生而言的确存在不敢违抗的权威。尤其是有少数导师担任高校或者其他单位的领导职务,也意味着可以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排他性资源和机会(例如留校、留学、奖学金、晋升、安排工作等)。因此,担任领导职务的导师往往成为研究生入学后争相选择的对象。高校长期以来也的确存在一些不正之风,例如常常被诟病的“近亲繁殖”现象,就是依靠某位有影响力的导师的威望,由一代或几代嫡系弟子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排外的小集团、小派系。这位有影响力的导师往往被称为“开山祖师”,祖师于是成了师门共同膜拜的对象。鉴于导师在学术界的地位,后辈们在江湖上能走多远大多得仰赖祖师或者祖师的嫡系弟子的扶持,这当中免不了会出现“拍马屁”现象。

“师门”或者派系其实是普遍现象,不能一概否定。关键在于导师如何把握和处理师生关系。如果导师能够认识到师生关系首先是公共知识关系,其次才是私人关系,那么这样的导师在处理自己与弟子之间的关系时就会避免学生溜须拍马吹捧自己,或者为了照顾“自己的”学生不顾实际水平审核学生论文这样的事情发生。导师力所能及地为学生论文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是应该,但是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学生就放松要求。

换言之,导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需注意在知识层面上应该一视同仁,甚至要更严格一些,因为论文是属于公共知识生产,不是师门里的私事。担任领导职务的导师更应当以身作则。而在师门的私人关系层面,也不应当将学生都当成自己的私有物去任意驱使。在涉及学生的生活问题方面,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劝导(如生活、感情等),但也应注意不要介入、干预。师生之间的交谊事关教学伦理和世俗伦理,师生都应当遵循。笔者以前评论德云社师徒闹矛盾一事时写过“师傅不是江湖,弟子不是长工”的评论,如今发生在高校里的个别情形也极为类似。借此提醒个别导师注意,“导师不是江湖,弟子不是家里的吹鼓手”,不要把公共知识生产变成私家酿酒作坊。导师的面子需要靠对自身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来维持,学生在导师面前也应当保持独立人格和尊严,不要自堕为“家奴”。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