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城市治理就是要盯紧民生小事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北京日报发布时间:2020-01-17 12:30:55

张砥

“两会”是展示代表委员履职能力的重要时刻,也是观察中国式民主的一扇窗口。要做到议案提案有分量,履职尽责有成效,就必须与城市治理同向发力。当北京城市治理不断“向下”延伸,代表委员的目光也必然要“向下”聚焦。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履职尽责的“发力点”。

“现在我们是把诉求件当家书,把诉求人当家人”,这是群众的分量;“要让居民会表达,会倾听,可以发挥楼门长、在职党员和社区骨干的作用”,这是基层的思考;“电梯内是否适合开展广告活动,新媒体音响灯光效果的标准,谁来定”,这是一线的关切……连日来,代表委员把鲜活的社情民意带上“两会”,汇聚成细节充盈的城市治理图景。透过代表委员的发言,可以更好地触摸时代的脉搏、聆听北京的足音。700多名市人大代表中,基层代表占比近七成;市政协的32个界别,基本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的代表性,让代表委员连接起会上会下、会内会外。对城市治理“全景式关注”,对百姓生活“全时段观察”,将调研思考与群众诉求,沉淀为议案提案,带上全市议事平台,成为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主线。

每位代表委员,都对应着特定领域区域,服务着相关人群,建议与提案背后,都凝结着脚力与心力。比如,一目了然的社区“民情图”,饱含着高淑芹代表年复一年基层工作的智慧结晶;看似寻常的增加北京“菜篮子”自给率建议,来自李玉立委员对本市设施农业总量和生产面积的深层洞察;“社区交警”流动派遣、直捣“杂症”,背后是市交管局对“接诉即办”工作机制的持续探索。审视热烈讨论的组会现场,盘点会场之上的提案议案,一个共同特点贯穿始终,就是既传递大政方针,又聚焦群众诉求,寻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最大公约数,与城市治理同频共振。换句话说,代表委员是党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就是要通过参政议政让党和人民群众贴得更紧。今天的北京,正经历着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就是“下”:需求从下面来,力量往下面去,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基层愈发成为城市治理的枢纽。从推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到强化市民热线回应督办机制,再到以“接诉即办”快速响应百姓需求,伴随治理资源的向下深入,一系列城市治理难题逐步解决。违法建设拆除、道路规范停车、社区留白增绿、推广垃圾分类……“人”和“人身边的事”在城市治理中的位置日益突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越来越强。事实说明,精细化管理,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治理的针脚更细密,城市的运行就更顺畅。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两会”是展示代表委员履职能力的重要时刻,也是观察中国式民主的一扇窗口。要做到议案提案有分量,履职尽责有成效,就必须与城市治理同向发力。当北京城市治理不断“向下”延伸,代表委员的目光也必然要“向下”聚焦。一方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履职尽责的“发力点”,基层调研、民意收集,都要奔着问题去,朝着解决问题想,不厌其细、不厌其杂;另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的收集整理,总结出自己所在片区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做法。尤其是,随着“吹哨报到”“接诉即办”机制越来越深入,一些小事、琐事早就“在12345解决了”。这意味着,代表委员惟有下更大力气展开调研,带着问题走出去、围绕关切动起来、形成思考建真言,才能做到言之有物,讨论碰撞之后才能激发共鸣。

“两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为民造福。在今年首次举办的提案交办协商会上,“电梯里的广告屏”问题让写提案的政协委员和各委办局相关负责人擦出了“火药味”,在两轮紧锣密鼓的协商后,“研究出台新措施”的答复赢得了现场所有人的掌声。这样的“接诉即办”充分说明,“两会”制度,有着民主与集中统一、效率与公平兼顾、结果与程序统筹的独特优势,能够让民意诉求第一时间落地,实现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有效衔接。事实上,也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套制度设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好运转,方能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书写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中国方案”。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以百姓之心为心,唱出民情民意“真声音”“好声音”,方不负代表委员身份背后的万千期待,中国式民主必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