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水车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20-01-16 13:21:48

田东江

在学习平台上随机遇到一道选择题。题面是三国时的发明家马钧如何,4个选项答案,其中有一个是“龙骨水车”,乃不假思索选择之,答案却是“锯子”。迄今遇到共两次,也错了两次。如此选择,完全是一种条件反射,虽然发明人应该是东汉毕岚,但提及龙骨水车,我们更本能地想到的是马钧,犹如提及发明锯子的人马上会跳出鲁班一样。清晰记得我那个时候的中学历史课本里,与龙骨水车即翻车关联的只有马钧,并无毕岚。

龙骨水车,提水灌溉的一种工具。这种水车以主动链轮的卧轴上的拐木为驱动装置,用人力脚踏拐木或畜力带动循环的木链即龙骨,使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水刮入车槽,水便沿车槽被提升至高处,流入田中。宋应星《天工开物》云,使用龙骨水车,“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北宋扇面画《耕作图》重点描绘了一座江南地主田庄种植水稻的场面,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4人在脚踏翻车。更形象的,1979年拍摄的电影《小花》中,陈冲和刘晓庆就在一起踩龙骨水车,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河南、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区。1989年我在广东封开县一个乡镇基层锻炼,也时而能够见到田间的龙骨水车,甚至还有《天工开物》所说的“拔车”,适用于“浅池、小浍,不载长(水)车者”。不同于翻车的脚踏,拔车是用手,“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

龙骨水车、拔车,《天工开物》上都有原版插图,不难看出跟今天的一模一样,表明这种低扬程的提水工具,千百年来在中国各地广泛使用着,灌溉之外,还可以排水或制盐。

毕岚之事出自《后汉书·张让传》。灵帝时,使掖庭令毕岚铸铜人、铸四钟、铸“天禄虾蟆,吐水于平门外桥东,转水入宫”之外,“又作翻车渴乌”。李贤注曰:“翻车,设机车以引水。渴乌,为曲筒,以气引水上也。”这就明白地表明翻车是一种提水工具。毕岚是灵帝时以张让、赵忠为首的臭名昭著的“十常侍”之一,他们把持朝政,玩弄小皇帝于掌股之上,至于小皇帝把“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挂在嘴边。郎中张钧上书曰:“宜斩十常侍,县(悬)头南郊,以谢百姓。”小皇帝还怒了:“此真狂子也。十常侍固当有一人善者不?”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十常侍却无毕岚,不知基于何种考虑。毕岚发明翻车提水,目的虽非用于灌溉,而是“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但也总算是污淖中的一抹亮色了。

马钧之事出自《三国志·杜夔传》裴松之注所引傅玄的话。傅玄说,马钧乃“天下之名巧也”,其“居京都,城内有地,可以为园,患无水以灌之,乃作翻车,令童儿转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小孩都可以操作,则马钧制作的翻车,也许是毕岚翻车的改进版,龙骨水车无论如何也要成人才胜任。除此之外,马钧还有用于作战指南车、轮转式发石机等还原或发明。总之,“马先生之巧,虽古公输般、墨翟、王尔,近汉世张平子,不能过也”。在这里,公输般即鲁班不用说了,墨翟,相传其“为木鸢,三年而成”,尽管“飞一日而败”。王尔,暂不得其详。张平子即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傅玄认为马钧可以与这些人平起平坐,可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高。然而令他比较遗憾的是:“公输般、墨翟皆见用于时,乃有益于世。平子虽为侍中,马先生虽给事省中,俱不典工官,巧无益于世。用人不当其才,闻贤不试以事,良可恨也。”其实,龙骨水车早已不胫而走,传承至今实大益于世,只是在傅玄的时代还没有普及开来吧。

按范文澜先生等《中国通史》的阐述:“宋朝推广种水稻,农民群众用多种水车引水灌溉。较为普遍使用的人力翻车,称龙骨车或踏车。”前面的《耕作图》之外,从宋人留下的诗句中也不难印证这一点。如梅尧臣《和十一月十二日与诸君登西园亭榭怀旧书事》,有“莎径依然见莎叶,莲塘无复有莲花。更看白水满城下,说著当时龙骨车”云云。王安石《元丰行示德逢》,有“四山翛翛映赤日,田背坼如龟兆出。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云云。陆游《春晚即事》,有“龙骨车鸣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老农爱犊行泥缓,幼妇忧蚕采叶忙”云云。这几首大抵都与天气大旱,百姓思雨相关。梅诗云,要是有龙骨水车就好了;王诗云,终于下雨了,万物欣欣向荣,龙骨水车可以歇歇了。陆诗则悲天悯农,尤其是慨叹龙骨水车车水不停,却仍然缓解不了旱情,还得靠天吃饭。必须承认,这一种情形,才更接近生活的常态。

早几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专门的研究组,以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和对世界文明的重要影响为标准,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翻车即龙骨水车名列其中,被归入“技术发明”。如今,虽然龙骨水车作为灌溉工具已经被电动水泵所取代,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无疑会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