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评:打击违法违规APP须下猛药出重拳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网发布时间:2020-01-15 09:33:26

 潘铎印

网络生态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公安、工信、网信等部门应形成治理合力,压实网络接入服务商、应用分发平台、社交平台的企业主体责任,切断违法违规APP传播链条,构建全环节管理的综合治理模式,营造正能量充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近期在“净网2020”专项行动中通过互联网监测发现,24款App违法、违规有害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行为,违反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多家银行航空公司涉嫌超范围采集个人隐私信息(1月14日新华网)。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从社交到出行、从办公到娱乐,APP已经应用在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其个人信息不断在网络上进行登记和存储。然而,移动App强制授权、过度索权、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的现象大量存在,违法违规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十分突出。

个人信息是大数据时代的香饽饽,隐私裸奔却是不少公民难以言说的痛。设置霸王条款,不同意获取通讯录权限、所在位置等个人信息就无法注册账号;浑水摸鱼,趁用户不留意,以默认勾选方式使其同意获取个人信息;权限越界,索取与自身业务无关的用户信息等等,获取个人隐私,一些App运营商的套路让人防不胜防。根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抽样监测显示,2019年上半年以来,我国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虚假贷款APP或网站多达1.5万个,近百万人在这些虚假贷款App或网站上提交了包括姓名、身份证照片、个人资产证明、银行账户、地址等在内的大量个人隐私信息,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信息泄露和经济损失。App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整治App乱象势在必行。

打击违法违规App须下猛药、出重拳。根据国家出台的网络安全法规定,侵犯个人信息的,最高可处100万元罚款,并可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证照。根据刑法及其司法解释,非法获取行踪轨迹、通信内容等信息50条以上的,就可能构成侵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2017年“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明确规定了入罪10种情形。监管部门须加大对窃取、倒卖、盗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对违规App“零容忍”,形成高压态势。纠正各公共部门、单位机构等利用“霸王条款”强制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的行为, 确立“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 对信息泄露和滥用的依法严肃追究相应的刑事和民事法律责任。加强监测、下架、屏蔽、吊销证照违规的App,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行政乃至刑事责任,并处以巨额罚款,让其得不偿失。

网络生态治理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公安、工信、网信等部门应形成治理合力,压实网络接入服务商、应用分发平台、社交平台的企业主体责任,切断违法违规APP传播链条,构建全环节管理的综合治理模式,营造正能量充沛、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净网”专项行动,筑牢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防护墙。

面对当下的APP乱象,有关部门要依法处理、从严治理,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畅通举报渠道,加大执法力度,下猛药、出重拳,促进移动互联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