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包买卖不能无序发展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检察日报发布时间:2019-10-21 13:49:17

张灿灿

日前,南京陈先生收到朋友微信想借5000元。陈先生担心被骗,听到对方发来语音确认后才转账,“就是我朋友的声音,一模一样”,结果还是被骗了,原来朋友微信早已被盗。记者调查发现,在某电商平台,仅需10元就可买到1000条既定内容的女声语音信息。安装了特定插件后,就可以将这些声音信息发送给他人。如果想要特殊内容,还可以按照2元每条的价格定制(10月19日江苏卫视《新闻360》)。

声音用于识别人时,有非常高的辨识度。然而在黑科技的加持下,这一确认方式的可信度骤然降低:朋友发来的微信语音听得真切,背后却可能并非其人,让人直冒冷汗。这一技术若被无序滥用,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诈骗案件也常见语音包、变声器等身影,编辑声音已经成为实施诈骗的重要手段。

除去个人为了娱乐提供自己的声音请卖家编辑外,那些作为诈骗铺垫的声音,大多数是被“偷”来的,即来自被盗的社交软件或游戏对话等。根据网络安全法,从事非法侵入他人网络、干扰他人网络正常功能、窃取网络数据等危害网络安全的活动,即使未用于非法行为或不构成刑事犯罪,也要接受行政处罚。而一旦与网络诈骗衔接,最后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负责招募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或者制作、提供诈骗方案、术语清单、语音包、信息等的,以诈骗共同犯罪论处。所以,无论目的为何,窃取他人语音都是违法的。

从已发生的案件来看,诈骗成功的关键就是确认,确认身份才会动用资金。窃取并编发语音作为诈骗前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误导用户”的作用,进而得以精准诈骗。众所周知,微信官方版本禁止语音复制、编辑、转发。这并非技术难题,而是有着重要的用户安全考量。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声音包括语音利用方式越来越多。尽管还没有法定的“声音权”,但声音涉及到的个人权益仍受法律保护,以声音为手段实施的犯罪应引起重视。

从现有用途看,制作贩卖语音包除了个人娱乐外,其他不知去向的用途并不能保证其像正常的商品一样,有合理、合法的目的。而与之对应的,却是因此导致的网络诈骗案件呈上升趋势,也造成公众对隐私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担忧。

因此,从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考虑,应对语音包买卖市场严格管理。监管部门要督促电商平台严格核查语音包卖家的资质,谨防非法经营;社交软件也要设置技术过滤关卡,对非正常使用语音包进行拦截,及时向用户发出预警。而在司法环节,除了严惩诈骗者,还应严格依法处理辅助网络诈骗的语音包卖家,让沉重的法律代价击碎诈骗链条,真正起到震慑、教育作用。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