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信息公开如何做到“六及时”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环球时报发布时间:2019-10-16 14:16:27

沈阳

云南花季女大学生身亡,虽然已经立案,但也是其母网络求助引起舆论声援后,才得到当地办案机关的公开回应;无锡312国道高架桥坍塌,官方信息发布平台在事件发生后没有第一时间发布相关信息,也引起一波质疑。

爆点层出不穷的网络空间,吸引着越来越多民众的注意力,尤其是当事件发生后,官方回应及相关信息发布相对滞后,网民对各类在互联网场域中发酵的网络舆情的关注度更是显著提升。

国务院办公厅曾在《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实施细则中明确指出,“对涉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最迟在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持续发布权威信息,有关地方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主动发声。”现实中,不乏良好地执行政务公开的正面典型,如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当民众想要对扑朔迷离的存疑信息进行求证时,往往会直接@平安北京进行确认,其曾在两小时内粉碎“人贩子进京”谣言,真正实现了辟谣不过夜、突发事件当日通报。

但也有一些反面案例,政府官方回应往往显得被动。回溯政务公开迟缓的原因,相关部门缺乏信息公开意识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官方发声需要遵循严格的内部审核流程,如果“拍脑门”决定是否回应、如何回应,那么宣传部门的团队力量就会大打折扣,官方媒体的专业性也难以得到充分尊重,舆论引导的使命责任也就无法得到发挥。政务公开和回应是一门艺术,一方面需要“一把手”对信息公开负责,建立并落实信息公开问责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树立政务公开意识,在回应过程中充分了解和运用传播规律。

网民对于舆情事件的关注本身就是对于政府工作的“支持力量”,这时候相关部门应该顺势而为、呼应民心,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重大舆情事件往往因地方部门反应迟缓而在网络上引发大规模舆情,这也警示着相关部门对待网民要努力做到六个“及时”:“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

同时,新时代背景下舆情处置还需注意“五个度”:一是拼速度,要有速度就需要做好事情的预判,即在舆情初期就预判出发展方向,模拟演变趋势,将舆情危机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讲态度,要有态度就必须以人为本、想民所想,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避免出现雷语雷图,激发民怨。三是做深度,做深度需要在行动上展开调查、力求真相、给出实锤,查清事情原委,树立政府部门公信力。四是保温度,政府平时需注重维系自己的公众形象和网络媒体关系,包括和自媒体、意见领袖的关系,重大事件发生后要有传递真相的渠道。五是有尺度,把握尺度是政务人员的基本素养,哪怕网络空间中有各种过激言论,也绝不能失态,不能粗言粗语地回怼民众。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给予高度关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地方和部门应急管理系统,要继续增强与业界、学界的广泛交流,争取专业人士的智力支持,凝心聚力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例如,北京市应急管理机制便吸纳了传媒与互联网领域的专家,为相关部门做出了较好的榜样。

总之,政务信息公开绝不能成为摆设和花瓶。有些政务号平时发布的小品文、鸡汤文颇有水平,可是一旦碰到突发事件,却露出了“短”和“怯”来;而事实上,这时正是最需要信息公开的,最需要走网络群众路线的,最需要树立政府权威的。此时不作为,就对不住民众的信任,就不能体现执政水平。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