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权威调查回应舆论争议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9-10-15 09:18:28

扶 青

女大学生李心草之死,成了这两天牵动人心的话题。云南网友@“李心草妈妈”10月12日发文称,9月9日凌晨,警方电话通知称有4人一起“约着跳江”,其中一个是她的女儿李心草,并表示李心草是“醉酒自杀”。一个月来,这位妈妈寻找证据,根据监控视频认为当晚李心草被室友带来的两名男性朋友“强制猥亵”,存在激烈反抗、被打耳光等诸多疑点。

该事件引起全网关注后,当地公安局发布通报称,已成立工作组对此事进行核查。10月14日,一些主流媒体发布来自“昆明警方通报”的消息,初步调查显示李心草属于意外落水,尚不构成刑事案件,男子罗某压在李心草身上、扇耳光只是帮忙醒酒。而且,对方也没有“非贵即富”背景。昆明警方对此回应称,“没有发布相关通报”,但已决定立案侦查,一查到底。

一时间,舆论陷入“罗生门”。支持李心草母女的人坚信,这件事没有那么简单,甚至衍生出了“保护伞”想象;而相信“反转”的人认为,这份“昆明警方通报”虽不是警方正式发出,但有大量的背景调查、细节展示,在逻辑上可以支撑“意外落水”的结论。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声音,孰是孰非,再次展示了舆论场的错综复杂。

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警方进一步深入调查,给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当地警方目前如此被动,与一次次滞后的回应不无关系,而且就连最新的“昆明警方通报”的真实性都不置可否。不积极打捞搜救、不认真调查取证、不及时验尸查疑、不立案侦查,网友的质疑大多聚焦于此。我们自不能想当然认为,警方就一定没有全力调查,但若一开始就直面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公开进行回应,还会造成今日的舆情汹涌吗?

联想起不久前的孙小果案,似乎有着同样的脉络——事件曝光引发舆情后,有关部门开始重视,重新核查事件、处理问题,启动执法监督程序。可是,如果没有媒体报道,案件会不会就石沉大海?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关键是把功夫下在平时,认真对待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如果总是等事件闹大后才回应,不仅失去了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最佳窗口期,还会损害法治权威,甚至让人产生不当联想。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传播和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纽带,广大领导干部要自觉学网懂网用网,不能习惯性“捂盖子”,而要敢于直面问题、及时作出回应。李心草事件的真相如何,期待当地能化被动为主动,给出一个经得起质疑的调查结果。当然也希望,当地能从中得到教训,认识到权威发布不要落在舆情后面,当舆论扩大化之后,唯有用权威调查进行回应,才能掌握好主动权。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