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电商专供”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9-06-20 10:36:56

丁建庭 

编者按 随着电商“6·18”年中大促销落下帷幕,不少被电商促销手段吸引下单的消费者发现,买到的商品很多都是“电商专供”款。这样的特别款价格更低,与实体店商品有差异,引发了消费者对“低价质劣”的担心。对于“电商专供”怎么看?且看下面几种观点。

商家的一种营销策略

■叶 丹

“电商每到促销必有套路”的概念似乎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低价的“电商专供”款是不是一定“劣质”,这个问题还需要全面看待。

首先要了解“电商专供”的前世今生。在电商最初的发展阶段,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无疑来自传统的线下商业。不少电商更是以“线上同款必比线下价低”的卖点来吸引消费者。而对于品牌方而言,为了保证线上线下都有生意可做,和线下商品基本相同但是在细微之处稍有区别的“电商专供”款就应运而生了,两者的区别通常在包装、型号或者附加配置等方面。此外,由于电商销售方式的特性,更大批量和更易运输的版本,在电商渠道的运输等环节可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也推动了品牌方对“电商专供”版本的热衷。

目前而言,正规的电商平台对于商品的上架都有较为完善和健全的规定,无论是线上线下的通用版本,还是只能在线上看到的“电商专供”款,在基本的质量保障上还是值得信赖的。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应该警惕例如社交渠道等出现的非平台方销售的“低价”商品,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低价劣质”机会更大。

不能在“唯低价”中迷失

■木须虫

媒体调查发现,线上诸多标记“定制”“专供”版本的商品,价格低,质量也低。“电商专供”似乎走的是“缩水版”的路线。

电商自诞生之日起,除了提供极其丰富的选择,最为消费者青睐的还是其相对于实体销售的价格优势,因电商模式从生产向消费直线连接,减少了传统商品营销的诸多中间环节,可以大幅度让利消费者。在价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商,始终维系着低价的竞争模式。而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价格竞争开始从模式竞争变为平台竞争。

价格竞争不是没有极限的,平台商家既想用低价赢得市场,又想从低价中获得利润,到头来牺牲的只能是品质。相对于过去平台商家对企业货源的依赖,如今企业反过来更加依赖电商的销售渠道,电商利用这一优势要求企业搞“专供”,不可避免会出现“因价定制”削足适履的问题。而现状正是如此,尽管这些“电商定制”商品,并不都是不符合标准的劣质产品,但是低价低品质的供给,只会不断蚕食消费者的信任与商家的诚信。对于很多品牌商家而言,一味地迎合平台电商的经营策略而选择缩水减配、偷工减料,也是在自毁品牌形象。共同的急功近利,无异于饮鸩止渴。

应线上线下齐抓共管

■杨玉龙

从监管层面来讲,应线上线下齐抓共管。此前就有媒体指出,应加强市场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全方位监控“电商专供”商品的各级经销商,做到层层监管。这值得尝试,同时也要从严执法,对于消费者投诉举报的相关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唯有监管执法不疲软,“电商专供”才不会走歪路。

电商平台也应积极履行相关法律责任。比如,电商可以出台规范性办法,要求商家履行告知义务,如标明“电商专供”与实体店同款产品的差异性等,从而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同时,对消费者针对“电商专供”商品的投诉,电商平台应积极跟进,既协助消费者维权,又拿出规范措施,遏制商家此类行为再发生。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一要对“电商专供”商品信息多些核实,不要盲目追求低价;二要对电商的套路多些警惕,远离不守信用、差评较多的商家;三要留存相关消费凭据,以便及时维权。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