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历史水系,重焕古城风情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19-06-20 10:36:35

毛梓铭

近日,《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开始公示。作为广州面向2035年的总体性、纲领性空间战略谋划,该草案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摆在突出位置。据规划部门透露,未来广州将持续推动六脉渠等历史水系修复工程,推进实施城市治水、滨水公共空间、宜居休闲设施和文化产业发展,为市民提供有历史感和文化魅力的滨水开敞空间。

自古以来,广州便有“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可以说,水系发达、江水环绕,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为独特的生态禀赋。对于广州而言,如何让城市留下乡愁和记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而这样的景观,于时间上,要与城市文脉相延续,于空间上,要与现有格局相适应。如此,城市景观才能成为讲述广州故事、传承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立足资源禀赋,做好城市水系的管理、修复和建设,正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应有之义。

当然,打造城市景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第一步,就是做好历史水系的修复和保护。要知道,水是广州的魂,遍布城市的大小河涌、水道,本就是广州城市形象的最好代言。出于这样的考虑,草案指出,一方面要深化和推广荔枝湾、东濠涌城市治水和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复兴思路,统筹推动东、西濠涌的全面揭盖复涌。另一方面,要控制两岸用地,再现历史水系印记。多措并举改善水系流向,畅通水系循环,广州古城那恢宏壮阔的水系图景便不难在今天重焕光彩。

不过,就像绘画中有前景、背景之分,在城市景观建设中,单一的水系、江河也难以支撑起庞大的构图。这就是说,除了要推动以“六脉渠”为主的历史水系修复工程,还得根据不同地形特点,不同历史沿袭,因地制宜地开展骑楼、城墙、遗址等建筑实体的保护建设。多用“微改造”这样的绣花功夫,将岭南文化予以整体呈现。比如,重点活化提升西关、广府庙会等民俗风情区,重现老西关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实施“最广州”历史文化步径,串联一批最能展现广州传统风貌的建筑、街道、街区,让市民游客于闲情漫步中领略广府风情。

从“古老羊城”到国际大都市,广州城虽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和城市活力始终生生不息。借助规划草案公示之机,进一步凝聚共识、汇集意见,云山珠水的无穷魅力,势将更胜往昔。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