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防疲劳驾驶,为网约车打上安全补丁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红网 发布时间:2019-06-19 09:59:45

朱昌俊

据6月17日环球网报道,近日滴滴出行正式向全社会公布网约车驾驶员防疲劳驾驶规则。这也是出租车和网约车行业首个依托技术手段,实现真正有效防止疲劳驾驶的安全规则。规则包括短时策略和长时策略两部分。其中,短时策略要求,所有滴滴网约车驾驶员服务时长累计满4小时且之间一次性休息时间不足20分钟的,需要下线休息20分钟才能再次上线接单。长时策略则要求司机在达到一定计费时长后休息6小时才能上线,根据不同业务线的特点有所区别。

在此之前,快车、专车其实也是有时常限定的,比如计费时长10小时,就必须强制休息。但在新规实施后,要求所有司机在服务满4小时就强制休息20分钟,则意味着休息时间的分配将更科学,对于避免疲劳驾驶有更强的约束力。而防止疲劳驾驶,既是对司机的健康负责,本质上也是对乘客的安全负责。

事实上,传统出租车司机的疲劳驾驶问题一直较为突出,相关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只是过去由于管理手段的限制,这个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在赚更多的钱与安全之间,多数司机恐怕都选择了前者,所以仅靠司机的自愿休息,基本上是不现实的。但网约车模式,为解决司机“不愿”休息的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手段。像目前的这种强制下线休息规则,就可以杜绝一些司机的侥幸心理。这其实也就是为增强网约车的安全打补丁。

当然,这种“安全投入”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在当前一些网约车面临合规压力,不少城市的用车需求大于供给的背景下,企业能够舍弃经济利益来保障安全,也是把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体现对消费者负责的应有之义。就此而言,这样的规则,不应该只有某家网约车企业实施,当技术上完全成熟,理应成为所有网约车的标配。这事实上也是网约车较之于传统出租车的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一种具体展现。

类似的细节,其实给网约车继续优化服务带来更多启示。不同于传统出租车的线下操作,网约车的线上运行,大大拓展了服务和管理的边界,在传统出租车语境下不能实现的事,通过技术、数据可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典型如此前上线的一键报警装置。既然技术条件具备,就应该尽可能把技术赋能体现到对消费者的安全和服务保障上来。

因此,期待滴滴强制司机休息的防疲劳驾驶新规则,在现实运行中不断优化,同时更希望这一规则能够成为整个网约车行业的共有标准。如果说过去难以实现强制休息是“无可奈何”,那么在技术条件可以达到的情况下就没有理由不做好。网约车经历数年的发展,是时候展现更多的技术优势,用来推进司乘共同利益的提升了。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