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震科技为生命赢得时间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时间:2019-06-19 09:59:07

谭敏

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截至6月18日15时30分,这场地震已造成13人遇难199人受伤。就在这次地震之前的61秒内,四川成都、德阳、资阳等地已经陆续收到了通过广播电视机构和各种终端设备发出的提前预警,在网上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

在众多的自然灾难中,地震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最大的。唐山大地震,将一个昔日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工业城市夷为废墟;而汶川大地震,死亡及失踪人员超过8万人。地震发生之后,上演的往往是与死亡赛跑的生死时速。公开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如果能在地震发生时提前3秒得到预警,伤亡人数可降低14%;提前10秒获得警报,伤亡人数可减少39%;提前20秒,伤亡人数可降低63%。失之分秒,则差之千里。毫无疑问,一套成熟的地震预警系统可以为人们争取宝贵的求生时间。这也正是此次宜宾长宁地震预警发挥出应有作用、在朋友圈里刷屏的原因。人们希望,地震科技的更多运用可以点亮更多人生命的希望。

地震预警虽然不是预测,预警系统目前也还有尚待完善之处。它存在预测盲区,对于毁灭性特大地震的作用也尚有限。但是,不管如何,几十秒甚至短短几秒的时间,也可以帮助不少人脱离生命危险,可以有效增强地震高发区群众的安全感。

虽然对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地壳内部的探测越来越深入,对地震孕育发生规律的认识也越来越多,随着大数据、超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科技一定会对地震预测和灾后救援起到更积极正面的作用。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给灾难发生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生机。两年前,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机器人仅用25秒就写出了新闻,将地震发生时的各种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天气与周边地形介绍得非常清楚,为接下来的灾区救援提供了很明确的方向与指引。在一些地方的灾后救援中已使用无人机勘测情况,有机器人出动辅助灾后检测和探测伤员伤情,降低了救援工作的危险性,让救援更加高效。

我国地震科技近年来发展迅速。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开始发展地震预警,由著名专家王暾创立的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连续预警了50次破坏性地震。中国也成为继墨西哥、日本后,第三个具有地震预警技术能力的国家。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地震加卸载响应比方法和大陆地震活动地块理论,开展地震预测实践,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防震减灾至关重要。要减少自然灾难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除了寄望于地震科技的长足进步之外,更为关键的还在于加强公民的防灾减灾教育,提升人民防灾减灾抗灾意识和能力。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