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成长要多些“慢思维”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福建日报发布时间:2019-06-18 08:58:38

单志强

这几天,一篇题为《“快”节奏难治“慢怒”症》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报道称,“慢”成了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越是快节奏的大城市,人们对“慢”的容忍度越低。经常被吐槽的一个场景是陪娃写作业——不写作业时母慈子孝,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

陪娃写作业,是个技术活,很考验心性。能否陪出“不用陪”的效果,关键在于怎样陪。一些家长之所以陪娃写作业会陡增“慢怒”,是因为缺乏“慢思维”。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句名言:“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道理并不难懂,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快与慢的关系上。

慢一点是为了更快一点。对家长来说,“慢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慢工出细活,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慢思维”是一种能力,贵在身体力行,做好榜样。有人说,孩子99%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这话不无道理。

试想,如果家长陪伴时心不在焉,手机不离手,身陪心不陪,孩子写作业不马虎才怪;如果家长陪伴时缺乏耐心,见孩子磨蹭就乱发脾气,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对孩子大加指责,孩子岂能不反感?家长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特别是指责孩子之前,首先应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陪娃写作业,不是让家长去“抢戏”,而是要善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以“慢思维”解难题,启迪孩子智慧,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从学习中找到乐趣。

“慢思维”是一种品格,贵在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不能成为揠苗助长的借口。

有家长无奈地把陪娃写作业比作“渡劫”,可这种“慢怒”,说到底是在跟自己死磕。因为他们盲目崇拜快,将本属于孩子的空间填得满满的,往往事与愿违。主动放慢,恰是对“过快”的反思和矫正。可一些家长偏偏不喜欢慢,更认识不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总爱拿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见不得孩子犯错,哪怕是小过失,也会大惊小怪,这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失败的权利。其结果是,孩子在长期的催促声中,写作业的兴趣没了、胃口坏了。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家长陪孩子学习的时间越长,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监工。而孩子从骨子里是不喜欢一个监工的,最多表面上暂时屈从。

“慢思维”是一种境界,贵在不拿孩子攀比。孩子的成长,急不得,更比不得。

陪孩子做作业不淡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存在教育焦虑,迈不过“拿孩子攀比”这道坎。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爱拿孩子攀比,往往源于不自知、不知足。如果能又快又好,谁会喜欢慢呢?可孩子的个性千差万别,只有慢下脚步,倾听内心声音,尊重成长规律,才能让家庭教育回归本原。作家龙应台所著《孩子你慢慢来》很多家长都读过,但书中倡导的“放下攀比,涵养耐心”理念,却不是每个家长都能自觉践行的。

陪孩子学习,是一场自我修行。尤其是在快时代,唯有把握好快与慢的辩证法,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做到教育“有心而无痕”,孩子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