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飞渡仍从容
——三评中国经济的底气和实力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南方日报发布时间:2019-05-31 08:00:00

南方日报评论员

有韧性就有底气,有潜力就有希望,有回旋余地就有无限可能。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逆流而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剧,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但是,中国经济还是表现出超预期的稳健,并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特征体现出大国经济的底气与实力,给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错误论调以事实驳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确研判中国经济,不仅要看短期波动,也要放在更长周期来看,把过往与当下、现实与未来贯通起来,发现那些不受短期波动影响、能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保驾护航的“基本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不断克服冲击和挑战,保持40多年的快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具有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可能有压力,但把视线拉长,便不难发现这不过是波浪前进的新曲面、螺旋上升的新弯道。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经济基本特征没有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也没有变。

韧性好,才能定力强。“韧性”的物理学解释为“材料变形时吸收变形力的能力”,在经济学上的解释就是遇到困难和风险时能较快恢复正常状态的能力。我国经济具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一方面善于根据不同时期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矛盾,通过改革不断完善经济体制,释放制度红利,增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政府调控能力较强,而且决策效率高、执行力强,能够在经济遇到冲击和挑战时及时采取必要的调控政策,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国经济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能否及时采取正确的调控政策,以及是否具有较强的政策执行力。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宏观调控的丰富经验,让中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

潜力足,才能信心足。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比较典型的后发追赶型增长,虽然经济总量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巨大。因此,我国经济追赶型增长过程并没有结束,仍然具有实现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叠加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西部大开发,以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都孕育着巨大市场需求;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上亿市场主体以及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升级潜力支撑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人均水平的有待提高,区域发展的广阔空间,需求增长的强劲动力,让中国经济拥有无穷的潜力。

回旋余地大,才能更从容。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写道:“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今时不同往日,经济也不同战争,但确定无疑的是中国今天应对挑战的资源更多,回旋余地也更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发展水平、面临的矛盾问题存在较大差异。当某种外部冲击(如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对一些资源型地区造成较大发展困难时,对另一些地区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优势则可能是有利的;当一些地区面临比较大的结构调整压力而经济下行时,另一些地区则由于问题暴露和调整起步较早,结构升级可能已初见成效,进入稳定增长期……发展水平有差异,政策工具比较多,抗风险能力比较强,让中国经济拥有充足的回旋余地。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做好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大势,辨明趋势,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自信和定力。全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顶住压力,落实好党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部署,加快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推动中国经济在劈波斩浪中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