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评:普及AED“配起来”更要“用起来”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网发布时间:2019-05-10 16:16:32

木须虫

只有更多的人会用AED,神器才有用武之地,也只有如此,使用者才能有底气敢于去救人,才能促进急救专业与互助立体层级的形成。

近日,首批8台“AED智能急救站”入驻北京西站地区,分布在出站口1、出站口2、出站口3、旅客服务区、地铁南出口等客流密集处。记者实地探访获悉,日常使用急救物品时,旅客需要进行实名认证,遇到紧急情况,可实现AED(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一键取出”。目前,急救站的分布点位已同步到西站地区的微信在线导航地图,方便旅客查询(5月9日《新京报》)

AED即便携式除颤仪被称为救命神器,很大原因在于它辅助急救不但可以降低人工操作技术准入门槛,还可能大幅度提高急救效率和可靠性,专业人士表示只要及时正确使用,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这是技术装备化的优势所在。有关AED在公共场所推广普及的呼吁由来已久,逐步成为普遍共识,北京西站推动“AED智能急救站”建设便是例证,无疑是社会进步的缩影,AED在公共场所“配起来”的趋势可以预期。

当然,AED的普及并不在设备本身,客观来讲关键还是在公共场所的急救如何形成体系。首先,AED“配起来”不能只是装饰,毕竟是急救设备,还得服从急救时效的需要,如“黄金4分钟”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公共场所配置AED的数量、放置的地点、具体指示标识等等,要保证能在这个时间内便利获取到。所以,AED的配置要科学管用,有必要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通用的标准与规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AED可以令急救事半功倍,但是急救终究离不开“人”这个决定因素。目前,市民对AED的知晓率低,敢用、会用的更少。如果AED配了却用不了,那么面对再牛的神器也只能叹气。所以,公共场所需要普及AED,“配起来”更要“用起来”。

一方面,公共场所要把急救服务引入场所,予以统筹考虑。譬如北京西站统筹组建了7支专业应急队伍,还配有999急救中心专业急救站点,无疑形成了场所急救的基础保障,不过相较于庞大的旅客流量,专门的急救服务未必能够满足需要,如果能够把更多的工作人员通过专门培训武装起来,成为兼职的急救人员,那么应急的效率就会翻倍。推而论之,普及AED公共场所真正需要的还是培养急救力量与能力。

另一方面,急救能力向普通人群的延伸也相当关键,要让公共场所AED成为多数人能用的设备,会用的人多了,自然能实现效用的最大化。社会对于急救知识、技能以及AED操作技术的培训也应快速普及。当然,公共场所也要有作为,可以针对场所客流量大的特点开展宣教服务。总之,只有更多的人会用AED,神器才有用武之地,也只有如此,使用者才能有底气敢于去救人,才能促进急救专业与互助立体层级的形成。


(责任编辑:马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