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山寨货在农村安营扎寨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发布时间:2019-02-14 16:31:35

范子军

要破解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山寨产品恣意横行的困局,治本之道在于加快促进监管执法均衡化、常态化、刚性化。

春节长假期间,记者在北方一些省区采访发现,假冒伪劣牛奶在农村大量销售。一些礼盒装的山寨牛奶由于样子“高大上”,价格又比正品便宜,成为节日里的畅销品。然而,打着各种牧场旗号、补钙噱头的“牛奶”,竟然只是饮料,甚至有的厂家连生产饮料的资质都不具备。业内人士认为,山寨牛奶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在骗取农村消费者钱财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增加了隐忧。(2月14《经济参考报》)。

假冒伪劣、山寨商品“上山下乡”,这一现象近年来屡成社会关注热点,不只是“山寨牛奶”问题很突出,也不只是春节期间格外活跃,诸如儿童食品等“山寨货”,常见于农村、偏远超市,要求加大治理力度、净化农村市场的呼声颇为高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并没有实质性改观,个别地方还表现得相当猖獗,这既使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难得到应有保障,又留下了不少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山寨货”缘何在农村市场如此坚挺,俨然有恃无恐地安营扎寨?价格低廉、差价巨大商家有利可图,为牟取暴利而不收敛甚至变本加厉,固然是首要原因;农村消费者权益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淡漠,图便宜、爱面子忽视品质,也是个相当关键的因素;而农村监管执法相对疲弱,没有能够切实形成零容忍高压打击常态,让无良商家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则是不容回避的深层次诱因。

“山寨货”之所以转战农村市场,一个关键原因是城市消费者日益成熟,自我“免疫力”不断增强,打假力度也持续加大,使之失去了生存的市场空间。其实,有关方面也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提出打假战线要向农村重点转移,只是认知与行动仍然存在不小距离。“执法力量薄弱”固然是不争事实,但显然不能成为理由。消费者权益保障、食品安全质量岂能有城乡之分,重此轻彼、顾此失彼?

要破解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山寨产品恣意横行的困局,治本之道在于加快促进监管执法均衡化、常态化、刚性化,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是节日还是平时,都必须毫不含糊地把诚信规则、法律法规挺在前面。这既需要充实监管执法力量,更须要强化监管执法的主体责任,只有增强监管执法的主动性、能动性,一手抓守信、守法和食品质量安全等的宣传教育,一手抓问题产品的严肃查处,切实做到无死角、无盲区、无例外,才有望将“山寨货”彻底逐出城乡市场,捍卫社会诚信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