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年终检查“过场化”成基层新负担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发布时间:2019-02-03 11:10:00

梁建强

“会议室里坐一天,年关先过‘检查关’。辛辛苦苦一整年,考核不行全白干。”这是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基层干部对过于频繁的迎检工作的“吐槽”。岁末之际,由于来自上级部门的检查活动“扎堆”,一些干部不得不加班加点写总结、整材料。过多的“过场化”的年终检查,不仅有形式主义之嫌,也正在成为基层新的负担。

自上而下的年终考核检查,本意是对各地全年工作进行回顾,对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盘点,以便更好地开启新一年的工作。初衷虽好,但部分地方在执行中却出现了走形、变样。

有的地方,考核、检查工作演化成逐级上报总结材料,动辄要列三五个要点,每个要点还要嵌套多个层次,这使得基层干部不得不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了“装扮材料”上;有的地方,层层要求填报各类数据、指标,而不少数据原本在日常工作中早已动态上报,有重复填表之嫌;也有的地方,同一项工作要迎接多个不同层级的检查,不得不一再组织、多头重复。

检查过多、过滥,也催生了一些新的倾向。辛苦一整年,最终成绩却取决于总结材料如何,这也使得一些基层干部不得不把着力点更多放在了比长度、比对仗、比文采之上;“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填好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也使得“不在田间地头忙工作,却在加班加点填表格”,成为一些干部颇为无奈的选择。高频度的迎评迎检、填表报数、陪会参会接连不断,已经成为基层的新负担。

尤其是,一些部门的检查工作,还是习惯于翻材料、开座谈、转一转“三部曲”。为了能有好的检查结果,一些地方在把大量时间精力用在美化材料的同时,也开始选取一些善于表达的基层群众作为“座谈专业户”,并琢磨出了相对固定的“黄金线路”作为迎检路线。

“虚事实做,认真应付”的风气,不可任其滋长、泛滥。“文来文去式”“走马观花式”的形式化、过场化的年终检查,必须纠偏。

只有更加注重年终检查的科学性、精准性,遏制“材料政绩”“掺水数据”,避免形式主义、层层加码,才能让面向基层的考核不失焦、不失准,才能更好地树立实绩导向,切实为基层“减负”。

应该看到,一些部门、行业、地区正在进行的新探索,已经作出示范。国务院扶贫办曾专门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减少检查考评,“除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外,国务院扶贫办不再组织检查考评”“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将增加对脱贫质量的核查,减少对纸制档案材料的检查”。诸如此类规定,鲜明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准则,受到了基层的欢迎。

更好地营造“重实干、重实绩、重实效”的氛围,需要对检查的方式、频次等适时调整。年终检查,贵在客观、准确,贵在让“成绩单”与基层工作的努力、汗水与心血真正呈现“正相关”。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