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春节如何放假
我要纠错【字体: 默认 】【打印【关闭】
来源:人民法院报发布时间:2019-02-03 09:05:00

丁玉宝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春节依然很重要。那么如果时光倒流几千年,中国古代那些为朝廷工作的官员,他们的春节是如何放假的呢?

唐朝——

春节按“单双号”上朝和休假

古代官员过的新年,其实是指农历年,即正月初一。唐玄宗颁布的“红头文件”《假宁令》写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元正”指的就是新年,意思是说,春节放假7天,冬至放假7天,一年里有这么两个“黄金周”。

事实上,到了唐朝后期,黄金周有三个,而且小黄金周也不少。《唐会要》有一段专写节假调整,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把寒食节的假期从3天调整到7天,加上春节7天、冬至7天,刚好三个黄金周。至于小黄金周,就更多了,中秋节、腊八节、夏至、唐太宗过生日……这些日子统统放假3天。另外还有21个只放一天假的传统节日。

唐朝春节虽然也只放7天假,但是按“元正前后各三日”放的。也就是说,以大年初一为中心,初一之前放假3天,初一之后放假3天,加上初一,刚好7天假。

某些唐朝官员也不一定能享受到像样的春节假期,因为唐朝有两个规矩:第一,大年初一那天文武百官和高级地方官必须早早地上朝给皇帝拜年。这个规矩使得京官和高级地方官不能在初一当天跟家人团聚,至少是得先跟皇帝团聚,退了朝之后才能跟家人团聚。第二个规矩就是,地方行政长官在春节期间严禁离开衙门回老家。

唐朝有个著名的诗人韦应物,他写过一首《元日寄诸弟兼呈崔都水》,大意是说:我自从做了官之后,每年春节都没回家过。我在这个衙门里感到很冷清,也很无聊,什么时候才能与家人见面呢?

唐朝皇帝也写诗。唐德宗李适写过一首《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大意是大年初一那天等百官拜过年,他又阅了兵,一整天没有消停。唐德宗属于那种勤勉型的皇帝,他在安史之乱以后登基,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决心削夺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的权力,连年用兵,忙得不可开交。他在位的时候,春节期间照样上朝,大臣叫屈,他说:那按单双号吧,单号上朝,双号休假。


宋朝——

地方官腊月二十就回家

宋代的春节叫元旦,专指正月初一。春节包括忙年、过年、闹年(春)三个时段,元宵节也是“年”的一部分。

在宋朝,春节放假7天(一般是大年初一前后各3天),元宵节放假7天,加一起接近半个月。宋太祖其父腊月初七去世,由此形成惯例,前后共放假3天。宋仁宗其母腊月初十生日,放假3天。冬至来临,放假7天。天庆节,放假7天。一个多月的春节长假诞生了。

如果是地方公务人员,他们还有项特殊福利,每年腊月二十“封印”,停止公务,回家过年省亲,只要在第二年正月二十那天赶回衙门“开印”办公就行。如果是中央高级公务人员,初一则不得休假,不能请假。先守岁,再打个小盹儿,凌晨就得穿戴整齐,顶风冒雪,披星戴月,往皇宫赶,开“正旦大朝会”:百官给皇帝拜年(朝贺),俗谓“排正仗”。会后,皇帝赏赐每人一朵帽花,插在官帽上,你举办家宴时得戴着,喝屠苏酒、饮术汤,也得戴着。

除了陪皇帝开会和耍乐子,还得陪吃。年前冬至,皇家要设宴。初一办朝会,要吃正旦宴,规模宏大,允许臣僚带家属。普通的朝会之后,也安排吃喝,由皇宫“埋单”,“赐食”。如果你是生活无忧的细民,则没这么辛苦。从正月初一开始,开封府“通知”允许关扑三天。关扑是商品交易时赌博的一种。蔬菜、鸡鸭鱼肉、水果、鲜花、木炭、绸缎、珠宝等各类百货,都可以参加关扑。但愿赌服输,你可能花费1万钱,还买不到一个柑橘。

正月期间,开封沿街搭起彩棚。享有自由时间的细民,在御街(皇宫正南的大街)一带,可以看灯会,欣赏歌舞百戏。


明清——

封印休假一休就一个月

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在逐渐削减甚至取消“旬休”制后,全年只规定了三个主要的节庆,即春节、冬至和皇帝诞辰。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农历七月十五)等,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袭明朝。

政府削减假期的措施遭到了大多数官员的反对。帝王考虑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声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后来在三个假日的基础上增添了寒假,并将春节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长至一个月。因此,新增的寒假可以看做是对丧失常规性假日和节庆假日的一个补偿。

不过到了清朝,公务人员的“黄金月”又回来了。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假又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贯通,前后也有约一个月的时间。因此,每至封印之日,官员们都会邀请同僚欢聚畅饮,“以酬一岁之劳”。

古代历代王朝只规定了官员的休假制度,对于其他阶层的群体没有什么规定。那时乡村中的农民、街市上的商人等阶层群体只能按照惯例放假。如街市上的商人一般在纪念某一行业或职业神祇的特殊假日放假。这些假日常常会举行盛大而热烈的庆祝活动。乡村中农民在春季和秋季都会有一定的假日,还有土地神的节日,就是人们常说的“社日”。

(责任编辑:林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