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从“搭车”起步到逐步成熟,“匠心杯”这张名片已经在探索前行中走过了8年。
从2016年和2019年依托兵器工业集团举办比赛,到2021年首次成为国家一类赛,再到今年国家和军委机关三部门联合举办第二届“匠心杯”装备维修职业技能大赛,大赛含金量越来越高、朋友圈越来越大,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也显著提升。
如今,在很多“工匠”看来,“匠心杯”成为淬炼思想的大熔炉、增长本领的大学校和切磋技艺的大擂台,他们从大赛中学到的先进理念、技术原理、评价标准等已融入平日的技能训练中。“工匠”们通过开办“大师工作室”、组建创新团队,引领带动单位维修保障能力提升。截至本届大赛前,已有33名军地技能人才通过“匠心杯”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一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从这里脱颖而出、从赛场走向战场,大赛的品牌引领力、能力孵化力正在稳步跃升。
图为本届大赛电子专用设备装调工职工组第一名李永霞。
图为本届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军人组第一名韩冰心。
装备维修保障是装备全寿命管理的关键一环,是形成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近年来,军队装备主管部门坚持在为打赢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在联合地方优势力量培养人才方面采取多种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他们制定出台加强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建设措施,坚持以提升核心能力为指向,以激发内在动力为根本,以增强行业引力为关键,重点从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选、育、用、管、留”各环节协同发力,聚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装备技术保障人才方阵。
图为本届大赛无损检测员职工组第一名樊嘉琦。
图为本届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军人组第一名杨树磊。
军地联合签订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主要承研承制单位,采取跟踪研制、跟产培训、跟岗见学等方式,为部队超前培养新装备技术人才和维修技术骨干;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形式,遴选部队业务骨干,赴工业部门、修理工厂和科研院所,参与装备论证、立项、研制和生产,开展装备随装配套和维修保障技术文件编修以及专业培训,为一线维修保障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提供了广阔平台,形成军地共育人才良好局面。
图为本届大赛增材制造设备操作员职工组第一名贺涵。
图为本届大赛装配钳工军人组第一名张庆山。
下一步,军队装备主管部门还将依托装备承制单位建立装备技术保障人才培养协作基地,进一步拓宽融合培训渠道。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军地协作、有序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健全完善与装备发展相协调的军地协同培养人才机制,构建完善军地协作、共同管理、联合育才的基地化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