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点燃自尊之光 照亮强军之路

2023-10-09 10:49:25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在基层调研总结带兵骨干成长的经验过程中,发现有些新兵里的“重点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能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骨干,究其主要因素是身份转换引发的自尊水平的提高。其原理是:人一旦在内心深处认定自己是个有价值的人,就主动会去做有价值的事变得自律,当自尊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想不自律都很难。情感塑造行为,行为产生价值,价值催生力量。总结这些科学规律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用情感去点燃新兵自尊自爱之光,用价值照亮他们的自信自强之路,就一定会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凝聚起向善向好的巨大力量,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端正对新兵的根本态度

要用信任的眼光、欣赏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官兵。这是新时代治军带兵的特点规律,是带兵育人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立场。要有信任的眼光。信任是理解,是包容更是尊重。很多有经验的骨干在兵之初包容新兵,耐心细致带兵,这样的兵最早成型,原理就是通过相互信任形成了正向的反馈的机制。依靠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高度信任,就会转化为新兵的强烈自信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带兵骨干要先树立起科学观念,在内心深处把新兵视为军队建设发展的主力军,才能用真诚的信任叩响他们的心扉,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主动进取的精气神。要有欣赏的眼光。当新兵渴望被赞赏认同的心理得到满足之后,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现在00后新兵存在很多个性特点,比如成才愿望强烈、接受能力强、渴望被认同等。对于这些特质,要善于从新兵身上辩证地看待新兵特点,坚信他们可以锻造成过硬的好兵,一次适时的表扬取得的正向作用要好过十次的严厉批评。要有发展的眼光。刚入军营,新兵正处在军人核心价值观培塑期、素质提高期,在训练生活中难免出现失差错。要用发展的眼光,不止看到他们入伍的样子,更应看到能够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子。带兵人要具备格局和胸怀,用欣赏的眼光向他们传递涓涓暖流,坚信“长江后浪推前浪” 是人才成长的必然趋势,不断帮助他们从社会青年转变成长为建军的栋梁。

二、帮助新兵树立符合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尊观念

军队培养目标是培养“四有”革命军人,因此军人的自尊要高于社会标准,必须是符合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尊。以听党指挥为基。心中有魂,脚下才能生根。革命军人要有信念坚定、听党指挥的灵魂。新时代的革命军人不仅要懂得自尊自爱,更要有维护党、国家和军队尊严、利益的大爱,在关键时刻能有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坚定信念。培养这种自尊从兵之初就要抓起,不但要教育引导新兵把我军政治灵魂融入血脉,更要在实践中磨炼他们,始终把国家的尊严、人民的利益始终置于个人之上,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以能打胜仗为要。当兵是要打仗的,军人要对战友、对胜利负责。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更是军人的自尊之要。军人自尊的求胜心应该是上阵杀敌舍我其谁、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因此,兵之初就要给新兵灌输强烈的当兵打仗、练兵打仗的思想,种下时刻准备为祖国而战的种子,培养在战场上求胜的自尊心理。这样,他们为战而练的自律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从崇尚英雄变成争当英雄,形成敢于胜利、人人求胜的良好局面。以作风优良为本。作风是一个军人气质、品性和人格的集中体现,从穿上军装那一刻,军人与作风就再难分开。提升自尊水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自律能力,良好的军人作风对自律有着很高的要求,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纪律习惯、人品情操都要以自律自觉为内驱动力方可真正做到。因此在兵之初这种自律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能否做到慎独自省,自律自觉,这正是军人自尊的重要体现。

三、帮助新兵提高自尊水平

铸将育才,德育为先。自尊自爱的良好品性可以促生自强奋发向上的内动力,养成自律自省的良好习惯。用情感塑造正确行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到了,理自然就通了。”带兵带心,更要带情。干好工作的内驱动力是自尊,靠使命去驱动,靠目标去牵引。优秀的骨干都很重视营造氛围,建立集体的“情感账户”,构建共同的目标愿景,每个成员都有很强的“参与感”。通过彼此尊重信任的情感和积极正面的反馈,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在这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新兵自觉做到自尊自爱,做出大量的正确行为。教会新兵勇于面对错误。真正的自尊是有敢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勇气。现在新兵自我意识浓,犯错误能找出很多理由,但却很少主动承认问题。在新兵自尊塑形的关键阶段,用教育引导替代严厉训斥,通过自我启发教育,帮助他们越早客观认识自己,找到准确定位,补齐短板,养成军人实事求是、踏实务实的自律好习惯,帮助新兵收获价值认同。通过努力争取来的胜利会给人带来极强的获得感,从而不断树立自信。组织的认可是新兵收获价值感的重要途径,提升自尊水平很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帮助新兵取得成功。要区别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制定发展计划,用欣赏的眼光认可他们取得的进步,是对人自尊最大的温暖和慰藉。

孙秀峰 杨海涵

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