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每一代航天人里总有我的老师

2023-09-10 14:19:52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陈国华

8月19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23所天线研究室新员工导师带徒仪式上,面对十名刚步入工作岗位的航天新人,研究室聂主任说:“什么是老师?他或许并不能事无巨细地帮你,但他给与你的引领启迪是非常宝贵的,循着老师们的足迹,在每一件小事上不断进步,对自己有要求有目标,你们会走得更远更好。”

60多年前,陈敬熊院士提出导师带徒培养方法时就曾说:“为年轻人创造条件,不妨做个伯乐。”

薪火相继

8月20至23日,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的“2023全国天线年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23所匡总担任大会主席,聂主任担任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11名天线专业技术人员在两位专家的带领下出席大会。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至今,老专家带领年轻技术人员参加天线年会,已经成为23所天线研究室多年不变的传统。

“熊继衮主任是天线年会早期创办者之一,我刚入职时,就是熊主任带着我们参加天线年会,结识行业专家学者。当年信息资讯还不发达,借助这样的学术交流接触行业大拿是大家非常珍惜的机会。那时,大家下班后都在办公室学习看书,为了一个公式能争论好几天,实在不懂就结伴去向老师请教。” 

在科技委主任熊继衮的带领下,匡总参加了多届天线年会,因为在行业领域的影响力日益提升,接任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

“现在,每届天线年会匡总都会带着室里的年轻人参加,就像当年老专家们带着他一样。” 聂主任说。

1950 年初秋的一天,还是研究生同学的熊继衮和陈敬熊决定一起奔赴北京。余生的70多年,两人全心全意投入到航天天线事业建设中,积极传帮带,向青年同志撒播科技星火。

匡总对老师熊继衮的帮助记忆犹新:“一次,我在某个型号中遇到难题,熊主任简单问了几句,让我再想想办法。一周后,他拿着十几页的公式推导手稿,希望给我一些参考。不仅是我,他对待每个人都是尽全力帮忙。”

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23所一代代天线人埋首深耕天线领域。“几十年技术发展,我们有腾空而起的导弹天线,有冰川高原上值勤的气象雷达天线,有开展卫星遥感的国际尖端天线……”聂主任说。

创新的集体意识

在办公楼大厅有一座陈敬熊院士的雕像,每次路过潘博士都会想到他的话:“我们中国人的头脑并不笨,对于这点要有信心,只要我们把基础理论吃透,一样可以超过别人。”

东风一号导弹研制时,陈敬熊院士边学边干,啃下多部学术专著,突破国外专家的理论限定,提出麦克斯韦方程直接解法解决问题。当潘博士的天线设计工作遇到“拦路虎”,给型号的前进按下“暂停键”时,他和队员们遵循陈院士通过实践得来的工作方法——边干边学。大家沉下心来,一边与老师、专家、设计师等各领域前辈深入交流,一边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学起,探索器件的建模和制备方法,把基础理论吃透。最后,再回到问题本身开始抽丝剥茧,另辟蹊径。他们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场、路、器件融合的分析方法,不仅解决了“拦路虎”,还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和成功率。

创新,这个词从第一代雷达人开始,经过几十年坚持,变成一种集体的潜意识。

匡总常在指导职工技术问题时说:“要深刻理解麦克斯韦方程,把理论功底做扎实,十年磨一剑。现在的天线,可以推翻一大堆公式,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理论。但现成的知识要经过求证才能变成可用的,什么都信会把自己拴住。哪个关键技术会写在纸上等着别人抄呢?除了那些经典理论,其他都是派生出来的,要以不变应万变。”

“从理论研究转向实战,设计既能用又好用的产品,需要经验的积累,师父多年的型号研制经验给了我不少帮助。就像陈院士当年那样,我们所里的导师们也甘为人梯,托青年上凌云。在年轻同志遇到问题时,他们常常拨云见日,为青年点出问题所在。”潘博士说。

从很多天线人身上,能寻见一种纯粹的快乐,这是可以追溯几代人的、源自技术探索的浓厚兴趣。他们总是大胆尝试、认真求证,在细节上甚至有些执拗,有他们自己的笃定,也有他们的不信服。天线人信服实干家,信服实实在在的数据和在实战中能打得赢的威力。

在一个型号研制的关键节点上,匡总坚持要再拿出一周做实验,验证他对于技术指标的推想。他希望天线技术发展不是止步于指标圈定的框框,而是尽可能再往前走几步。如果型号任务是一张100分答卷,那他一定得要挖出120分的潜力。

匡总选定一处荒山,带着设计师背上干粮,拿着镰刀,在荆棘中开辟出一条曲折小路,并给大家实时做指导,镰刀怎么砍避免形成锋利的断面,哪块大石头可以用作操作台,哪里适合搭帐篷,备用电源怎么选,背仪器的绑带怎么扎……野外行进的细节就如同他的设计工作一样,精细可靠。几个年轻的小伙子十分佩服:“匡总背着最重的仪器,拄着登山杖,一路走在最前面,把我们远远地落在后面。试验时他干得最多,相比之下,我们干什么都不算事儿。”一周的天线测试,大家抢时间拼速度,获取大量试验数据,试验结果不仅验证了匡总的推想,还对未来技术发展有了推动作用。

“陈敬熊院士、熊继衮主任、匡总,一代代航天人里总有我们的老师、榜样,我们当前面临的机遇更可贵,不断创新、持之以恒,每个人都能取得最大的成就。”聂主任说。

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