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废墟上的生命守护

“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侧记

2023-05-17 08:32:17 来源:法治日报
分享:
-标准+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廉颖婷 通讯员 姜博西 吴珂

今天,一场模拟的7.6级地震突发于云南省丽江市,周边地区不同程度“受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应急响应,军委联指中心、南部战区联指中心依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一场联合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军用直升机开辟空中“绿色通道”,人民子弟兵披荆斩棘挺进“震中孤岛”,人民军医争分夺秒抢救“危重伤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全力奋战在救灾一线。

这是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云南省人民政府在丽江市等地联合举行的“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灾害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演习现场。南部战区统一指挥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及民兵各类应急专业队伍900余人,动用各型装备器材1600余件(套),参加空地应急投送、空地联合搜救、次生灾害处置等8个环节20余个课目演练。

图为参演队伍集结。

子弟兵驰援“震中孤岛”

云上古镇,演习模拟的“震中”。断水、断电、断网、断路……宛如一座“孤岛”。数百名群众被困其中,焦急等待救援。

“地震”发生后,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第一时间完成集结,数十名官兵携带专业设备架设桥梁,抢通道路。

紧接着,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武警云南总队机动某支队等数百名官兵火速驰援,从“孤岛”两侧有序突入,直挺“震中”。

搜救犬、蛇眼、雷达生命探测仪;哨声、犬吠声、敲击声、机械轰鸣声……多路救援力量汇聚现场,全力展开搜救。

“报告,发现生命迹象!”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队员刘毅举起小红旗。作为一名有着17年搜救经验的老兵,他曾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等多次抢险救灾行动,在重大任务中积累了宝贵的救援经验。

图为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使用移动DR对“受灾群众”进行快速X光摄影。栾铖 摄

废墟外围,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正背着一架便携式激光扫描仪勘查现场。激光测距、位置确定、实时成像……三五分钟,坍塌建筑的三维结构模型即生成。

“借助这些先进设备,我们可以快速展开废墟现场结构评估,为指挥中心制定科学救援方案提供数据支撑。”中国国际救援队副总队长刘伟说,他们携带了便携式激光扫描仪、履带可变形急救机器人等一批新型设备,不仅提升了救援效率,也为救援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汪、汪、汪……”一阵急促的犬吠声从“云上小学”废墟旁传来。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搜救队员曹翔立刻通知队友,确认预制板下是否有深层埋压人员。

“犬搜索有时比仪器搜索更精准。”曹翔说,训练有素的搜救犬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大面积搜索,并向救援人员精确示意幸存者被埋地点。

“地震”之后,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不断。

这边,云南省军区丽江军分区、武警云南总队丽江支队官兵与地方消防力量一道,空地协同,扑灭森林大火;那边,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官兵正勘测水情、泄流开挖,紧张有序处置堰塞湖险情。

图为武警丽江支队官兵和丽江军分区民兵奔赴火场参与灭火。栾铖 摄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与地方救援力量紧密配合,在应急救援实战实演中交流互鉴,积累经验、融合技术,不断锤炼抗大震救大灾综合救援能力。

雪山之巅开辟“生命航道”

在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脚下,传来震耳欲聋的呼啸声,第75集团军某旅两架运输直升机穿云破雾突入“受灾”区域。

“可以降落!”接到塔台指令后,机长何生金操纵直升机超低空飞行,抵近预定空域后稳稳降落。

舱门打开,8名救援人员骑着山地摩托车鱼贯而出,在漫天黄沙中驶向“震中”。

云上古镇地处峡谷,四周道路阻断、地形复杂,不仅地面力量难以进入,空中救援也有极大风险。有着20多年飞行经验的何生金深知,要实现精准安全降落并不容易。

“峡谷地区气流扰动、变幻频繁,地面风沙大能见度低,飞行员需精准预判做足预案。”何生金说,演习前他和战友们针对当地飞行条件预想特情、制定预案。

图为直升机突入“灾区”。

如何在机内装载固定摩托车也是个难题。由于直升机并无摩托车固定装载模式,在演习前机组人员与地方救援力量进行反复讨论、地面模拟、空中试飞,确保救援人员和装备安全抵达。

对于交通中断的“灾区”而言,直升机不仅开辟了连接“孤岛”与外界的空中生命通道,也为救援物资投送、伤员转运救治等提供了保障。

机长李明锋驾驶直升机直奔目标空域。对正、下滑、悬停,经过一连串操控,20多包救援物资被精准投放至预定地点。

“一名伤员情况危急,需紧急转送。”刚完成空中投送的李明锋接到任务后,立刻飞往指定区域,准备转运“危重伤员”。

图为军地联合抢运“伤员”。栾铖 摄

机舱内,呼吸机、输液泵、供氧设备等医疗救护系统一应俱全,救护人员对“重症伤员”进行送中监护和紧急救治。李明锋绷紧神经,调整飞行高度,尽可能使机舱保持平稳。

“演习旨在锤炼空中救援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有效开辟空中救援通道。”第75集团军某旅副旅长刘建奎说,飞行员克服高山峡谷地区各种不利因素,建立起畅通的空中绿色走廊,较好发挥了空地一体化联合救援优势。

空地一体奏响“生命之歌”

“云上小学”废墟前,一名“伤员”刚从坍塌建筑物中被救出,左腿“血流不止”。

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医疗救援人员于杰迅速打开随身携带的军医背囊,取出旋压式止血带为其止血包扎。护送“伤员”途中,于杰始终关注着担架上“伤员”的病情,一路为他提供及时细致的救助。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情”,人民军医凭借熟练战救技能和先进救援设备,争分夺秒抢救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图为西南方向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员转运“受灾群众”。栾铖 摄

血氧降低、心跳骤停,一名“幸存者”病情出现反复。医疗队队员取出便携式心肺复苏机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同时,将移动DR设备放置“幸存者”胸部上方拍摄胸片。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医生张加廷看过屏幕上实时呈现的X线片后,确认穿刺部位靠近“幸存者”心脏,随即为其清创伤口,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将高级生命支撑前移,能够为抢救幸存者生命赢得更多宝贵时间。”张加廷介绍,他们在地震救援演习现场设置紧急救治站,并使用可视化微型超声一体机、废墟旁手持式快速检测仪等新型设备,早期预判挤压综合征,提升救援效率。

伴随着阵阵轰鸣,一架运输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停机坪。打开舱门、搭载固定……一名“危重伤员”被医护人员护送至机舱。

图为军地直升机联合开展救援行动。栾铖 摄

针对“震后”交通中断、车辆通行受阻等实际,第75集团军某旅奉命紧急开辟空中“绿色通道”,多名“危重伤员”被顺利转送至后方医院。该旅领导介绍,他们以演习为牵引,探索完善空地一体化救援模式,有效提升了快速机动救援能力。

党旗高扬“救灾一线”

“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忠诚担责、忠实尽责……”演习前夕,一场特殊的党日活动在玉龙雪山下举行。第75集团军某旅全体参演官兵高举右拳,庄严宣读决心书。

该旅某营教导员秦庆玺说,任务期间,他们组织战斗动员、主题演讲等活动,极大鼓舞了军心士气。

“地震”救援现场,风沙弥漫。预制板下,传来微弱的声音:“我在这里,救救我……”该旅党员骨干、搜救队员邓小飞决定立即进行破拆作业。

图为机械化桥梁架设。

钻孔、仪器观察、确定破拆范围、切割作业……为了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邓小飞胆大心细,每一步都格外小心。经过一番精准操作,他终于顺利破拆,成功救出“伤员”。

某信息通信团团长吕明海带领参演官兵机动1800余公里来到“灾区”,来不及休整就投入到指挥所开设、通信保障等任务中;武警第二机动总队某支队中士党员李攀乘坐冲锋舟逆流而上,奋力救援“受灾群众”……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当先锋、作表率。

第75集团军某旅成立临时党委,党委书记张建民挂帅,对“孤岛救援”中存在的棘手难题进行研究攻关;武警云南总队机动某支队组建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抢险救灾最前线……

图为“孤岛”救援。

各野营驻训点,参演部队运用“红色书报袋”“战地广播”等载体,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开展“战位大谈心”活动,及时纾解官兵心理压力;云南省双拥系统启动拥军支前应急响应,协调地方党委政府一线走访慰问参演官兵,帮助部队解决矛盾困难……“灵活多样的政治工作,为官兵完成重大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第75集团军某旅营长郑山富说。

本报丽江(云南)5月16日电  

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