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从这里挺进“未来战场”

海军某试验训练区加速转型发展纪事

2022-08-24 06:30:00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本报记者 廉颖婷

16年前一纸军令,让一支以新装备试验鉴定为主的科研部队,摇身一变成为组织主战舰艇训练的“电磁蓝军”。

16年后,海军某试验训练区瞄准未来战场加速转型,实现了从“试训保障型”到“试训为战型”的转变。

打破惯性思维

谈起那次到部队调研的经历,海军某试验训练区领导至今难忘。

据执掌战舰的部分舰艇长反映,该试训区组织的演练,因环境构设不够逼真,训练意义不大。甚至有舰艇长毫不避讳地说:“去参训就是浪费时间。”

作为海军首支“电磁蓝军”部队,为部队构建立体化多维度复杂电磁环境,一直是该试训区的一项“招牌”,现在为何遭到诟病?

“科技在变,战争在变,对手在变,若我们还一成不变,到了战场只有挨打的份儿。”在该试训区党委议试议训会上,党委成员达成一致意见。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组织驻训演练,岸基兵力发射光电干扰弹进行火力打击。孔一鸣 摄

一次,多型装备批检试验与演练任务结合展开,然而,看似寻常的任务,在最初筹划阶段却频繁出现“思维对弈”。

“某型飞机的压制干扰能力是大于××公里,而演练方案不能达到这个数值,无法检验装备性能底数。”“对抗开始了,舰艇已经满足导弹射程,就应出手先发制人,继续干扰压制不是贻误战机吗……”

“往往是惯性思维框住了官兵,使他们离战场越来越远。得多反问自己,训练中习以为常的老经验能不能解决新问题,试验中一成不变的老套路能不能检验新装备。”参与那场任务的高级工程师刘镝说。

转型常有阵痛,不转必有长痛。导播显控负责人杨萃对此深有感触。以往演练任务,杨萃都会按照“脚本”机械式导播,如今每次演练都让她感到“压力山大”,仿佛自己亲临“海战场”。

“加大‘蓝军’干扰强度,准备5号、16号画面!”导播室里杨萃紧盯屏幕,大脑飞速运转,思考“红军”下一步的可能性应对方案。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组织驻训演练,干扰弹发射升空后成功干扰来袭目标。赵言 摄

“经验用好了是个宝,用不好反而成枷锁。”该试训区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不以资历论英雄,谁把作战研究搞得好,谁就有平台施展才华。他们推行“项目总师负责制”,打破编制和专业壁垒,组建一个个自主运行的项目团队,并以揭榜竞选方式选取项目总师,在全体技术干部群体中发出“英雄帖”。

在项目总师聘任大会上,85后女工程师杨琳崭露头角。她提出的装备作战试验方案,得到与会专家一致好评,最终成功竞选,杨琳也成为最年轻的项目总师。

设计未来战场

“这是真打仗!”去年夏季,演练任务结束,一名参训舰长直呼过瘾。

三流的军队尾随战争,一流的军队要设计战争。该试训区组织一场基于强敌多域作战威胁的海上对抗演练,但一开始就陷入“四无”困境——无研究基础、无借鉴经验、无设计方案、无相关装备。

时间短、技术难、风险高……很多装备研制部门摇摇头,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只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该试训区领导动员大家。

最难跨越的是高新技术那座“山”。他们采取“小核心+大外围”的方式,扩大联合攻关“朋友圈”,借用国内顶尖技术力量,打造“形神兼备、突出神似”的“蓝军”部队。起初,有不少研制单位顾虑重重:如此高强度的攻击会不会损坏装备?在强对抗过程会不会暴露出自研装备的短板而影响单位名誉?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组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对抗演练。常发金 摄

“改革就是蹚路子,风险挑战难以避免,最难的不是让他们认同,而是要使出全力来配合。”高级工程师汪洋说。

去年,某研制部门叫停所有业务,全力协助该试训区演练筹备。短短几个月斥资过亿元,却未向该试训区要一分钱,无偿为部队服务。

“加强干扰,导弹发射××秒后,再让‘红军’发现目标!”……置身电磁密布的“海战场”,“红军”感到四面楚歌。

目标看得见怎么打?看不见怎么办?忽隐忽现又该如何处置……高级工程师张安民解释道:“打仗没有标准答案,但我们通过大样本仿真推演,试图寻找几个‘最优解’。”

“一开始搞作战研究感觉无从下手。”工程师王垒至今难忘最初开展作战研究时的窘境,一群科技干部集中讨论了三天三夜,竟写不出半页纸成果。经过无数次探索和讨论后,他们决定从具体问题切入。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在海上试验场开展某新型舰艇舰机适配试验。张志丹 摄

王垒说:“我们把那些通用性强、针对性弱的问题搞明白,让部队拿了就能懂、看了就会做。”

“战斗警报!”导弹迎舰而来,“红军”按照该试训区前期研究出的战术战法,排兵布阵、协同打击,在极限条件下完成发现并摧毁来袭目标。

一年来,他们联合多家装备研制单位,攻坚解决了300余项关键技术问题,总结形成106项研究成果。“这真是一场及时雨,这就是我们作战最需要的东西。”一线部队的一位领导拿到这些成果说。

激活创新引擎

“×××舰,漏情率××%,虚警率××%……”得知评估结果后,“红军”指挥员在下一回合加强了对空警戒,“战绩”显著提升。

评估结果能够实时裁决,得益于该试训区一项创新成果——海战训练裁决系统。

“以往演练结束后,至少要半个月后出评估报告,早就没那个热乎劲了,而且是人工计算,只能得出概略性的判断。”工程师尹晋介绍说,“现在,系统自动采集数据,智能处理后立即输出科学准确的评估报告。”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警卫战士为试验任务提前警戒布哨。孔一鸣 摄

将“经验依赖”转变为“数据引领”,这样的创新成果在该试训区并不少见。在装备试验鉴定领域“耕耘”数十年,该试训区留下庞大宝贵的数据资源。

“数据就是战斗力,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是读懂未来战争的关键。”这是该试训区官兵的共识。

他们大力推动“数据加工厂”建设,围绕试验总方案、作战试验、演练任务等9类典型任务,设计出9条生产线的主体架构,并通过综合应用平台,进行统一调度管理,其数据产品前伸可回馈反哺装备研发工作,后延可服务部队战法训法创新。

“一切为了战斗力,一切聚焦战斗力。”该试训区机关楼里的这一标语,正是他们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年夏季,某演习现场“危机四伏”,“蓝军”展开一波又一波凌厉攻势,“红军”一会儿实施电磁佯动,一会儿进行导弹破袭,使出浑身解数“拆招过招”,着实让官兵汗流浃背。

“我们研究敌人,敌人也会研究我们,我们自主开发了蓝军行动电子沙盘,专门瞄准‘红军’弱点反复推演攻击方案,让‘红军’在千锤百炼中弥补自身短板。”工程师陈行勇介绍说,此次演习他们应用了百余项创新成果,实现了“六个国内首次”。

每一个研究都从作战中来,每一个成果都到作战中去。该试训区专门设立“为战服务办公室”,收集整理一线部队提出的需求,列入“科研需求库”,并对接相关专业的技术骨干进行研究。针对重难点问题,他们还组织“百人大会战”,邀请院士在内的近百名专家集中攻关。

图为海军某试验训练区组织专业比武,官兵们相互簇拥、加油鼓劲。柳小江 摄

“前期,我们收集了部队提出的100余条作战问题,目前已为数十家单位提供了近百项成果,共性问题还纳入下一次的演练方案,作为参训部队专攻精练的科目。”工程师商乐介绍说。

该试训区为激发科研创新活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总体规划试训区科研发展,构建“试训区—科技委—项目团队”三级运行模式,提高科研工作质效。推动科研绩效积分制,将科研绩效积分与表彰奖励、职称评定等挂钩,激发人才动力等。

近年来,该试训区先后获紧贴战场应用的军队科技进步奖11项,涌现出全军学科拔尖人才、高级工程师张殿宗为代表的一大批善谋打仗、勇于创新的先锋。去年,该试训区被表彰为全军装备实战化考核先进单位和海军奋斗新时代先进党委班子。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