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走进红安

2022-08-19 16:46:56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谢克强

读碑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壮丽的追怀与穆静的庄严,这力与美的组合,不知是谁的设计与构思?

纪念碑前低垂的松枝,想告诉我一点什么?

那曾揭竿而起的千万支系着红缨的铁矛,在惊天的铜锣声中冲出的一条血路遥远了。

那曾啸集风云,以无声的旋律与节奏席卷举水两岸,涌起大别山滚滚红潮的旗帜遥远了。

那曾喷吐烈火、洞穿黑暗、击碎星月的枪声,载着硝烟熏黑的天空遥远了。

然而,那飘逝的热血、远遁的烽烟,以及信念的骨殖、无数血与火谱写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已冷凝成一座纪念碑,凝成了一句悲壮的诗。

擦去泪水,擦去岁月的风尘,我仰望着纪念碑,默默在读……

纪念碑啊,一半埋在土里,犹如埋下一段逝去的往事;一半立在人间,又仿佛一段站起来的历史!

硝烟掩盖了名字

没有凝重肃穆的碑石,也没有撼天震地的墓志铭,只有几抔黄土,隆起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坟包,静静地躺卧在路边的山坡上。

一场雨后,坟头上已是野草青青。

踏着雨后的泥泞小路,我来时,如血的残阳正从山的那边徐徐下坠。

浴着如血的残阳,我默默地低垂着头,肃立在墓前,而撞来撞去的风,还带着硝烟和血腥,从岁月的那头飘来。

据说,当年他们脚蹬草鞋,从倒水河畔走向大别山中,走进血淋淋的枪声。当他们将复仇的誓言压进枪膛正欲喷吐,谁知那曾阻挡过枪口与长矛的身躯不幸饮弹倒在阵地上,溅起一片血光……

那一刻,阳光也化作生命的灰烬。

然而,轰响的炮火与升腾的硝烟不经意掩盖了他们的名字!

如今,革命纪念馆里的烈士簿上没有他们的名字,革命烈士陵园耸立的纪念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带着素洁的花朵来此祭奠他们。

这不,你问我此时衣襟下的某个部位为什么隐隐生疼,只因为这些无名烈士们葬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寻访红军洞

一个神秘的所在,藏在陡峭的山崖,隐于白云深处。

因着昔日掩护过红军伤员,这里如今不仅是一处革命传统教育的圣地,也是一处可以寻幽、览胜,同时还可以探险的风光旅游处。

我不知道人们来这里是朝圣还是旅游,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总之,每逢节假日,这里总要迎来许多远方来客。

随着人群,我也来了。

野花在繁盛地开着,望着野花野蔓掩映着的嶙峋斑驳的洞口,我止不住热泪潸然。当年的烽火与枪声,以及洞里掩藏的传奇与故事,又引起我多少遥远的遐想……

那是一个热血激荡的年代,光明与黑暗在对抗,革命与反革命在搏斗。就在这里,白发须眉的药农、瘦骨伶仃的樵夫、奶着孩子的大嫂……用野菜山果营养着自己,而将药汁、奶水、米粥拌着滚烫的深情喂养受伤的红军战士,使失血的革命苍白的脸色一天天红润起来……

这红军洞深邃丰厚的内蕴,我猜,不是过来人,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怪不得革命胜利后,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回到这里寻觅红军洞的故址,然后将他亲历的故事写进革命回忆录里。

我是在一个血色黄昏来到这里的。

我想,这藏在野花野蔓中的红军洞为什么如今还吸引着这么多的来人呢?除了它曾是受伤的革命休养生息之后又勃发生机的一个驿站,恐怕更多的还是它也是一枚勋章,深深嵌在大别山的胸膛,抑或它本身就是大别山革命斗争史中一个动人的情节!

从七里坪唱响的歌声

我知道,在中国革命宏大的历史篇章里,红安七里坪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短章;不仅因为这里曾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那时,她被称之为列宁市。

早想去七里坪走走。这不,终于有机会来到七里坪。

先去长胜街。当我轻轻的脚步叩击街道的青石板时,探求的眼睛却遥望着街两旁的翘首飞檐;这任凭风雨凄迟也要坚守初心的翘首飞檐,正以古朴与沧桑,告诉我这里曾演绎的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红色传奇……

列宁小学呢,走出长胜街,我一眼就望见了她。当年,列宁小学奔波了好久好久才选定在这里落脚;一落脚她就张开宽阔的怀抱,春去秋来,迎来送往,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不知多少指战员。如今,学校化红色资源为育人资源,培养新一代的“四有”新人。

不远处的倒水河,这条当年以大刀长矛筑起堤坝的河,在我还未走近她时,河水早就在我向往的身心里流动;只因这一河激浪,当年催生了红四方面军的诞生,使之成为中国革命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呵,从哪里飘来歌声?长胜街口、列宁小学、倒水河边?好熟悉的旋律:“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当年从红色革命根据地唱响的歌声,不随时光的流逝而流逝,几十年了依然在七里坪唱响,从岁月的那头唱到时间的这头,莫非要唱到天的尽头?

走在长胜街上

穿过黛青色精致的门楼,脚步轻一点,再轻一点。要不,真还有点担心走在这花岗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不小心就踩疼石板上留下的脚印,惊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岁月……

青砖黑瓦,木门木窗,还有每间房屋山墙上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龙蛇鸟兽装饰,在落日的余辉里显得有些斑驳沧桑,但岁月的风雨依然不能改变它们昨日的风貌。

是呵,当年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还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还在、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还在、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旧址还在……

我不知道这些革命遗址每一个墙缝里,是否还藏着当年烽火硝烟的印记?这远来的拂过遗址的缕缕清风,是否还流淌着当年风起云涌的情韵?但我知道,这里所有的一切,骤使长胜街成为当年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走在长胜街上,犹如走在一轴中国革命历史悠远的画卷里。

此刻,又一群游人走过黛青色精致的门楼后匆匆离去。但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停下脚步,站在门楼下,一脸深情回首朝街道深处望去,依依不舍。

我猜,也许他就是长胜街的一个历史见证人!

11月7日

已是冬日,又一个11月7日。

当我穿过流逝的岁月,定格在红安七里坪西门外的举水河滩上,定格在冬日的暖阳下,只有河水的潺潺私语和偶尔传来的几声清脆的鸟鸣,剩下的便是我咚咚的心跳。

我突然发现,已被寂静掩饰的河滩上,裸露的石头如时间一样沉默,还是昔日的那一副表情,让我想起嶙峋的骨头。

呵,这河滩嶙峋的石头可以作证!

1931年11月7日,就是在这河滩上,头顶是乌云密布的天空,脚下是不露声色的石头,扑面而来的是浸骨的寒风。但一根根长矛,猎猎飘动着火焰一样的红缨;一把把大刀,闪烁着霜雪一样冷冽的寒光;一杆杆长枪,像武昌城头举起的长枪,那枪口飘散着洞穿黑暗的硝烟……

是谁让这么多的长矛、大刀、长枪啸集在一起呵,刀光剑影,似要撕裂乌云密布的天空;鼓角争鸣,庄严宣告一支工农武装诞生了!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之所以选择11月7日,也许是因为这个日子是俄国十月革命的纪念日。正是十月革命向世界昭示:受剥削受压迫的工农大众,只有自己掌握了武装才能夺取政权,解放自己!

我猜当年红四方面军的组织者或者策划者,正是这样想的。

两块银元

在李先念故居的陈列柜里,摆放着两块银元。

没有文字,是的,没有文字能描述这两块银元。

这是一双纺纱织线的手,以汗的凝重与夜的漫长浇铸的银光闪闪的两块银元。

这是一位母亲含辛茹苦舍不得吃也舍不得穿,诚心留给当兵的儿子抵挡饥寒真心实意的两块银元。

自然,这是彰显惊天母爱通体光亮的两块银元。

听说红军要转移,心里挂念着儿子的母亲,执意要见儿子一面。正在指挥战斗的儿子见母亲来到战场,急得吼了一声,请通讯员送走母亲,又继续指挥战斗。

部队迅速撤出鄂豫皖。行军途中,儿子无意发现母亲临别时偷偷放在外衣口袋里的两块银元。他的心顿时抽搐着,回头朝故乡的方向望了望,默默无语,滴落的泪水,悄悄浸湿了两块银元。

儿子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最后一别,从此再也没有见过母亲。从此,这有着母亲体温的两块银元,就像是太阳和月亮,伴着儿子征战南北,穿过烽火硝烟,迎来人民共和国的晨曦……

如今,两块银元静静躺在李家大屋的陈列柜里,又回到了母亲的身边。这两块锃亮的闪着太阳与月亮光泽的银元,迎来那么多参观故居惊奇目光的爱抚。

可是又有谁能用文字描述这两块大爱无疆的银元呢?

在红安,仰望星星

推开窗子,推开一重重夜色,我仰望苍茫的夜空,细数苍茫夜空里那一颗一颗熠熠闪亮的星星。

一个失眠的旅人,为什么要推开重重夜色,细数苍茫夜空的星星呢?

像是怕看不真切,我昂起头,睁大着眼睛。

那一颗星,看起来格外明亮,像是偷来太阳的光,悄悄镀亮刚从清水里洗濯干净的宝石,闪着祥瑞的光芒。

那一颗星,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玛瑙,在镶着黑丝绒的夜空里,闪着光洁纯净的光。

那一颗星,像是遗落灰烬里的一粒凝着火的激情与恨的愤懑的火种。

那一颗星,像是刚刚与静默的山峰、满腹心事的河水以及褴褛的草木擦肩而过,带着不规则的梦的零乱的幻影,匆匆从远天赶来,执着挤进这星光灿烂的星群……

是谁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当我细数这一颗一颗星时,不由想起一个个闪亮的名字……

啊,这些时间的英灵,都活跃在星空里,依然那么鲜明生动。只因他们的名字,不是一段拍案叫绝的传奇,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抑或百折不挠的斗志、坚定不移的向往、坚毅崇高的信念,使他们的名字获得永恒的存在,就像这一颗一颗星星闪亮在苍茫的夜空。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