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关注野战防空三个悖论

2022-08-16 18:40:59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张珂 罗金亮


在野战防空作战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发现一些两难性问题、死循环现象。辩证认识并科学处理这些悖论,关乎野战防空的运用模式和未来走向。

战场生存悖论。现代战争中,野战防空力量本身就成为对手首要空袭目标,面临远高于其他作战力量的空中威胁,有时甚至要专门为之提供对空掩护,反映出“防空力量反而自身难保”的战场生存悖论。

战场生存悖论主要源自野战防空对于地面部队的极端必要性。野战防空是确保地面部队战场生存的关键对空屏护,也是空袭方最为忌惮的抗击手段。因此,空袭方必然将对手野战防空力量列为目标清单“榜首”。此外,现阶段野战防空力量存在一些能力局限,一旦脱离国土防空掩护,自身安全风险将陡然上升。比如,中程地空导弹系统大多需要定点部署使用,在机动、展开、撤收等环节几乎“不设防”;弹炮结合防空系统、自行高炮等近程防空力量,虽具备一定行进间或短停射击能力,但火力范围较小,且高度依赖空情预警和目标指示,难以单独应对敌防区外打击和信火一体突袭。

化解战场生存悖论,关键是处理好保存大我与保存小我的关系。野战防空的根本任务,是保存地面部队这个“大我”,而完成任务的首要前提是保存野战防空力量这个“小我”。两者均以敌空袭兵器为主要抗击对象,完全可以通过一体筹划统合起来,避免在保存大我与保存小我之间产生矛盾。换言之,野战防空力量能够生存并正常运行,就意味着地面部队有了对空安全保障,这是野战防空理应达成的一种状态。在实战中,应采用远中近搭配布势、定点与机动交替掩护等方式,将各类野战防空力量本身纳入地面部队对空掩护圈,实现保存大我与保存小我的辩证统一。

体系贡献悖论。地面部队遂行主要作战任务过程中,野战防空力量通常提前进场、重点伴随,一旦被敌察觉,可能暴露掩护对象甚至整体意图,出现“掩护行动反而危及整体”的体系贡献悖论。

体系贡献悖论主要源自对抗击率的片面追求。抗击率是指对正在或即将实施攻击的敌空袭兵器的毁伤率,是直接衡量野战防空效能的重要指标。野战防空行动归根结底是要掩护地面部队主战行动和重要地域的空中安全,但在实践中往往从确保抗击率的角度组织实施,较多考虑敌方来袭后如何高效拦击。例如,先行进入主力集结地域完成展开、围绕关键掩护对象密集环形配置等。此类行动暴露征候可能较为明显,面对敌方立体多维战场监视系统,极有可能连锁暴露己方地面部队主力动向、要害节点、作战意图等,甚至间接成为敌空袭的“目标指示”。由此引发的空袭威胁,一旦超过野战防空抗击能力,就会触发体系贡献悖论,也意味着对抗击率的追求失去意义。

化解体系贡献悖论,关键是从片面追求目标抗击率向全面提升体系安全率转变。在空袭与防空的矛盾运动中,防空通常处于被动。现阶段,野战防空中掩护对象一旦暴露,空袭方几乎总能找到突防通道和打击窗口。面对潜在空袭威胁,地面部队首要选项通常并非正面出击,用野战防空“亮剑”,而是尽量隐蔽主战行动,以野战防空“兜底”。为此,应聚焦地面部队作战体系的隐蔽安全筹划组织野战防空,科学评估并严控对空侦察、部署展开等行动暴露征候;以区域掩护为主、机动掩护补缺,谨慎、隐蔽实施目标掩护;特定情况下,可运用部分野战防空力量实施佯动,牵制敌空袭兵力,隐蔽实际意图。

成本制约悖论。近年来,防空火力追求更高、更远、更准,运用成本持续攀升,而空袭手段不断呈现分布化、小型化、多元化趋势,运用成本总体逐渐下降。此升彼降中,野战防空时常出现“耗敌手段反而先被耗净”的成本制约悖论。

成本制约悖论主要源自空袭能力生成模式变革。空袭方长期聚焦攻击平台,重点发展远程精打、隐身穿透、高速突防能力;防空方则相应地聚力提升抗击系统的尽远防范、多维监视、精准拦截能力。双方在这一模式中竞相加大投入、趋于动态均衡。近年来,空袭方发展无人集群作战、有人/无人协同作战等新手段,极大降低了末端运用成本、分散了一线对抗风险、提升了战场效费比。反观野战防空,仍主要依靠加强火力精度和密度提升拦击效能。这种不惜代价抗击单个“高快大”的传统模式,应对集群“低慢小”却力不从心,只能伤敌空袭体系部分末端,难以触其要害,逐渐陷入“打不完”也“耗不起”的局面。

化解成本制约悖论,关键是形成并运用高效打击敌空袭行动重心的新质防空能力。空袭手段的新一轮变革,实质是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将行动重心进一步由射程内空地交战向射程外信息指控转移。要想破局,应尽快调整野战防空的抗击重心。一方面,应依托体系支撑,完善空中地面结合、定点机动结合、有源无源结合的对空侦察体系;加强电磁扰瘫、定向毁伤等灵巧化、可复用抗击手段。另一方面,应尽早掌握敌空袭体系信息拓扑结构,兼顾高威胁目标告警与高价值目标发现,灵活实施源头打击、链路破击、末端拦击等抗击行动。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