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2022-07-21 17:08:25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魏建龙


1949年5月1日,毛泽东和柳亚子泛舟颐和园昆明湖时有一段坦诚的对话。柳亚子说,没有想到胜利会这么快,不知道毛主席用的是什么妙计。毛泽东答道,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

人民军队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军从创建之日起,就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履行为人民扛枪、为人民打仗的神圣职责,始终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从而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

1938年,冀中群众为使夜间行动的八路军不被日军发现,主动打死自家的狗,自此“行军百里无狗叫”。1947年,在运城攻坚作战中,得知部队需要木料,方圆几十里的百姓几乎家家卸下门板送到前线,总数达到17万块之多。1951年,为支持抗美援朝战争,全国发出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不到一年时间就收到价值相当于3710架战斗机的款项……军旗飘飘95年,正是因为有了人民倾其所有的全力支持,人民军队才一路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

一支军队的胜败荣辱,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最终都取决于民心向背。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军队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所有参加这个军队的人,都具有自觉的纪律;他们不是为着少数人的或狭隘集团的私利,而是为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着全民族的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

抗战时期,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指挥昆仑关战役,由于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因此一战成名。然而,在淮海战役中,由于国民党军队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所以杜聿明指挥的部队一溃千里,他也成了我军的俘虏。对此,杜聿明感慨:“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老百姓手里,就再也挽回不来了。”

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军队,竟然“败在老百姓手里”,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1950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艾奇逊,在美国新闻俱乐部讲话时说得更明白:“蒋介石并不是为军事优势所击败,而是为中国人民所抛弃。”

淮海战役,我军60万人战胜国民党军队80万人,被斯大林惊叹为“战争奇迹”;我军身后浩浩荡荡的支前民工队伍,则被一位美国记者惊叹为“欧美各国从未有此现象”“是突破历史所创造的奇迹”。

时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的粟裕,回忆说:“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共发动了四次大的参军运动,送出了五十八万九千余名优秀子弟参军。他们像千百条小溪流渠,汇成了奔腾万里的大江长河,源远流长,滚滚向前,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有这样的人民,还有什么敌人不可以战胜呢?”

1955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8岁生日。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专门撰写文章,强调要继续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其中,针对一些部队因为进驻了营房就认为军民一致、拥政爱民的传统不重要的错误想法,旗帜鲜明地指出:“军队如果同人民分离,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就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持,堵塞了战斗力量的源泉。”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人民军队的根脉,深扎在人民的深厚大地;人民战争的伟力,来源于人民的伟大力量。为人民而战、靠人民而胜,是人民战争的根本所在。人民群众就是打不断的“补给线”、摧不垮的“根据地”。我们永远不能忘了陕西老乡的小米、沂蒙红嫂的乳汁,不能忘了如林的担架、如流的推车。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战争形态如何演变,人民战争的思想永远没有过时,人民群众永远是我军的坚强后盾和力量源泉。现代战争是多维战场的对抗,涉及领域更宽广,战场形态更复杂,实力比拼更立体。这就更加需要人民这个“靠山”,更加需要发挥人民战争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

5年前,习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掷地有声地说:“历史告诉我们,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人民军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敌于天下。”全军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做人民信赖、人民拥护、人民热爱的子弟兵。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