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有感于“难得糊涂”

2022-06-16 10:24:32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李曦 李金龙


“难得糊涂”,是清代郑板桥的传世名言。对于“难得糊涂”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有一年,郑板桥前往山东莱州云峰山,晚间借宿于一位自称“糊涂老人”的老者家中。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老人想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之上。郑板桥有感于老人糊涂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后得知老人是一位隐退官员,又提笔写下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后人感慨其中蕴含的为官做人的哲理,将“难得糊涂”视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

反观现实生活中,不乏有些所谓的聪明人,明知有的事不可为仍故意为之,明知谁是谁非却假装糊涂不愿说破道明。“难得糊涂”四字,成了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挡箭牌”。须知,尽管郑板桥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但他这个“七品芝麻官”在民生问题上却一点也不糊涂。在县衙书斋休息时,他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便立即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之声。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他的感情,可见郑板桥是何等的清醒。

在“小事”上糊涂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大事”上装糊涂。明明知道纪律要求和制度规定,却装作不懂去越底线、碰高压线;明明看到他人有逾矩出格的行为,却怕伤了和气而装聋作哑。难得糊涂,实则是要做到大事小事拎得清,孰轻孰重看得准,做到“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个人得失的事、名缰利锁的事、意气之争的事等,这都属于“小事”;而那些关乎原则立场的事、国家安危的事、民族荣辱的事、群众关心的事等,则都属于“大事”。在大事上如果不清醒,无论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浑浑噩噩真糊涂,都会导致严重后果;而如果在小事上太较真,凡事非要争个我多你少、我高你低,必定伤人伤己,不利于团结,也有害于事业。

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倚仗人多枪多搞分裂主义,企图危害党中央。时任右路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及时发现了张国焘的阴谋,冒着极大危险向党中央报告,使党中央能够率领中央机关和红一方面军迅速脱离险境。后来,毛泽东同志赞扬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并说“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在“大事”面前始终保持清醒,这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在党纪国法面前,如果掩耳盗铃、假装糊涂的话,则是犯了原则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员如果“对党不忠诚不老实,表里不一,阳奉阴违,欺上瞒下,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就会受到相应的纪律惩处。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每临大事学吕端”的意识,在大是大非上不能糊涂,在铁规铁纪上不能糊涂,在群众利益上不能糊涂,始终对党忠诚,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