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通

傅铎和歌剧《王秀鸾》

2022-05-27 09:19:1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李文


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后,广大文艺工作者响应号召,掀起了延安新歌剧运动,并创作出一大批反映人民生活的精品佳作。其中,歌剧《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和《王秀鸾》被人们誉为解放区“四大名剧”。

歌剧《王秀鸾》是由28岁的傅铎于1945年初春创作的,取材于冀中军区几位劳动模范的英雄事迹。

1945年元旦前后,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届群英大会。傅铎作为火线剧社的创作骨干,受领了大会采访、创作文艺作品的任务。大会上,冀中的张化泉、李书亭、肖大鸾3位农村妇女既做抗日工作、又下地生产的事迹打动了同为冀中人的傅铎。他从她们身上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生动的语言。在回忆文章中,傅铎写道:“在群英大会结束返回冀中的路上,我就进入了创作构思过程,最后决定以张化泉的事迹为主线,把李书亭与儿子、肖大鸾与丈夫的有关情节综合在张化泉身上,塑造一个综合典型。”从设计人物、结构提纲到剧本完成初稿,傅铎只用了不到两个月。考虑到当时演出场地都是露天,观众很多,而歌剧有音乐、有唱段,还有舞蹈动作等,傅铎有意识地运用民族民间艺术传统形式,写成了一出13场的大型歌剧《王秀鸾》。

歌剧描写了1942年“五一”反“扫荡”后的冀中农村生活,通过一个普通家庭妇女到边区劳动英雄的成长过程,歌颂了党的英明领导,深刻揭示了大生产运动的意义以及妇女参加劳动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当时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频繁扫荡和“三光”政策的摧残破坏,广大农民生产生活陷入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该剧的创作和演出,对推动大生产运动、激发妇女参加劳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人公王秀鸾成为农村妇女解放的一个艺术典型。

时值1945年春耕季节,歌剧《王秀鸾》巡回演出于饶阳、定县、博野、蠡县、任丘、河间、高阳等县的广大农村,受到冀中军区领导及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还荣获冀中军区党委颁发的文艺创作奖。不久,许多专业文艺团体和村剧团也纷纷演出《王秀鸾》,敌后抗日根据地形成了“《王秀鸾》热”,歌声遍及平原山乡。

《王秀鸾》的剧本也不只是靠傅铎在群英大会上搜集来的材料,还有他自己切身的生活积累。傅铎出生于冀中一个农民家庭。抗战开始后,他参加冀中新世纪剧社,为农民演出抗日节目,后来又参加火线剧社,曾任戏剧队长、副社长、社长。抗战期间,傅铎一直在抗日根据地生活和战斗,同群众一起春耕、春种、抢秋、夺麦。敌人来了,他们一块反“扫荡”,一同爬洼,一起战斗。特别是傅铎在离开学校到参加革命工作之前,有四五年时间是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多年的农村生活,让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农村人物,十分熟悉农村生活和群众语言,这给他的创作带来极大方便。3位劳动模范的事迹和他本身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激发着他的创作冲动。傅铎回忆创作歌剧《王秀鸾》的经历时说:“我想,群众之所以欢迎它、接受它,是因为那个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众的生活、群众的斗争。我之所以能把它写出来,而且写得还比较顺利,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比较丰富的生活基础的关系……”

作家孙犁在1946年看了《王秀鸾》演出后,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从楼上看到楼下的观众,他们一直那么注意地看,一直焦渴地等待下一幕的开场。什么东西这样吸引他们呢?没有传奇,没有什么特别的布景,没有艳丽的女角。台上很平常,家庭的纠纷,田园的劳作,有时只是王秀鸾母子两个在那里埋头工作而已。但正是这些事物吸引了观众,再现了农民的生活、悲苦和愉快。而过节是这么自然,没有特意的剪裁穿插,施粪浇水,锄草收割,吃饭做活,做活吃饭。但它是一幅完整的农民历史画,它和观众的生活息息相通。剧本的成功就在这里。”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