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在救护战场上“硬核”出击

记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护士长高锐

2022-05-18 06:30:00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本报记者 廉颖婷

□本报通讯员 张艳 汪学潮

图为高锐给新聘文职人员谈成长历程和个人认识。汪学潮 摄

5月初的一天中午,北部战区总医院干部病房一科文职人员护士长高锐换上体能训练服,冲上训练场,热身之后便开始5000米奔跑。

高锐这次应邀参加“全军青年典型进校园”主题团日活动。下午,当她换上文职人员着装参加座谈时,几名目睹她“像风一样奔跑”的学员惊讶地说:“原来您是文职医护人员啊,这个岁数跑步这么快,也太‘硬核’了。”

图为高锐在高校分享交流参加火神山抗疫经历。(本人提供)

高锐不仅体能“硬核”,救护技能更“硬核”。

高锐首次“硬核”出击,是在2003年年初。当时,她刚到该院急诊科不久,被安排在急救区值夜班。凌晨1点多,一名心梗患者因病情需要到彩超室进行检查,为防止意外,高锐迅速准备除颤仪、简易呼吸器等急救物品并全程陪同。可彩超还没做完,患者病情突变,意识丧失、手脚不停抽搐。高锐当即判断为室颤,并实施电击除颤。在急救医生赶到时,患者恢复了意识。

这样的紧急情况,在高锐近20年的护理工作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2015年8月的一天,一名高烧42℃、意识不清的热射病士兵患者被送到该院急诊。当天值班的高锐立即为患者铺冰毯、戴冰帽,并在患者身体大血管处放置冰袋,还不停用温水凉水为患者擦拭身体,只用了29分钟,就把患者体温降到38.7℃。

为避免降温过程中患者因血管收缩引发抽搐,高锐又不断地为患者按摩四肢。随后,又为患者建立动脉留置针做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配合医生给予患者脑复苏、营养心肌等科学对症治疗。在一系列精准救治操作下,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脱离生命危险。

图为高锐(左一)照护高龄住院患者。汪学潮 摄

“作为一名在军队医院工作的护士,只有练就过硬的野战救护技能,才能具备随时上战场抢救伤员的硬功。”成功急救热射病士兵患者后,高锐要求加入医院野战医疗所接受强化训练。

救护演练现场硝烟弥漫,数名战士“中弹受伤”。战斗间隙,高锐背着急救“卫生员背囊”第一个冲进硝烟,借助战场搜救系统快速找到伤员,娴熟处置伤口。她将伤员固定在软体担架上后,拽着担架侧姿匍匐前进,把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

为了在救护战场上“硬核”出击,高锐拼命练技能、练体能、练战术,她经常直接跪在卫勤训练场的水泥地上进行心肺复苏训练,按照每分钟100—120次的频率按压模拟伤员,每组按压2分钟,一次训练至少做5组,每天训练量都在20组以上。有时双膝跪地磨破了皮,直到训练结束走路感到疼痛她才意识到。

图为高锐(前右一)参加野战医疗队训练。(本人提供)

2019年护士节前夕,联勤保障部队组织成立后首次护理专业练兵比武竞赛,各联保中心和解放军总医院分别组队参加。高锐作为沈阳联勤保障中心集训选拔队的教员,不仅做技术指导,而且随队员一起训练。

在中心组织的终极选拔考核中,有参选队员出现意外情况,高锐作为临时替补参加选拔,结果凭借精湛的战术技能脱颖而出。由于比武嵌入实战连贯进行,是体能、技能和战术的综合比拼,个人最多参加3个课目。作为替补入选的高锐,选择参加“多重防护状态下静脉穿刺”“战现场救护”等高难度比武课目。

在不足一个月的备战时间里,高锐每天早上坚持跑1次3公里、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25遍以上多重防护状态下静脉穿刺技能操作,每天中午上机答题至少10遍,每天晚上再进行至少4小时战现场救护技能、体能强化训练和4至5小时救护知识学习。最终,高锐夺得3项第一并荣立二等功,成为联勤保障部队名副其实的“救护冠军”。

图为高锐在火神山医院护理新冠肺炎患者。(本人提供)

2020年年初,湖北武汉突发新冠肺炎疫情,高锐担任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一病区护理一组组长,主动申请收治首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

当时,医疗条件还达不到收治要求,设施器材大多没到位,留给高锐和战友的准备时间只有40多小时。高锐带领战友们二话不说,撸起袖子清扫消杀、搬运物资、点验用品、布置仪器、制订制度流程、进行收治程序演练……当首批23名患者入住火神山医院后,她带领护理一组仅用半小时就将患者安置妥当。

武汉抗疫归来,高锐被任命为该院干部病房一科护士长。科室百岁左右的老干部患者就有近20位,高龄高危,病情复杂,紧急情况多。一次,一位百岁老兵干部突发抽搐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下降,需要立即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并注射急救药品。科室护士首次尝试未能成功,高锐接过战友手中的注射针,摸找血管、消毒、进下针,将急救药顺利输入血管。

2020年以来,高锐先后当选全国青联常委,被表彰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团干部。

图为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后,高锐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本人提供)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