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一鉴居”往事

2022-04-22 09:57:1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吴重生


浙江省浦江县城解放西路135号,是红色摄影家陈菁故居所在地。从楼梯口侧身进入二层阳台,我俯身捡起一片残瓦,想到这片瓦也许就是陈菁当年从这里出发去皖南参加新四军的见证时,心里便升起一种情愫。

在赴浦江寻访陈菁故居之前,我在上海策划了“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红色摄影家陈菁精神传承座谈会”,与陈菁的侄儿、年近八旬的陈必寿先生有过一番长谈。说起姑妈,陈必寿难掩悲伤之情。陈菁原名陈梅鹤,抗战爆发后,毅然放弃了相对安逸的生活,参加了新四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不久,组织上将她调到新四军军部摄影室工作。摄影室条件简陋,工作量大,胶卷和印相纸稀缺,这就要求冲晒照片时要格外细心,每一张都要物尽其用。为了减少器材消耗,尽量不出废品,她练就了冲印照片的好手艺。仅1939年,由陈菁洗印放大的照片就有近万张。在艰苦的环境里,陈菁掌握了从照片拍摄到冲洗、影印、标注图说等全流程的本领。

参加革命后,陈菁决定放弃曾用名“陈梅鹤”,改名为“陈菁”。“菁”本义指草本植物的精华,引申为一切美好的事物。这象征着陈菁立志要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奋斗。

陈必寿的舅舅蒋治于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他任中共丽水县委书记,以新知书店经理的公开身份作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抱病主编《浙江潮》。1940年12月,他在皖南屯溪病逝,归葬乌祥村。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蒋治为革命烈士。

陈必寿告诉我们,抗战期间,浦江县城被日寇占领,他的父亲陈镜明和姑姑陈菁曾带着一家到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乌祥村投奔蒋治。

现在,浦江县有关部门希望能恢复故居在中共地下交通站时期的旧貌,将陈菁故居打造成“陈菁影像图书馆”,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浦江县城被日寇侵占期间,陈必寿的父亲陈镜明曾带全家人到建德避难,会不会把照相馆的器材搬到建德去?”我的想法与同行者不谋而合。大家决定马上出发,前往建德寻访陈镜明陈菁兄妹的遗踪。

汽车在山间小路上穿行,一路颠簸,约摸过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四周青山环绕的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令人惊讶的是:蒋治烈士故居的木门上钉着两块铁皮牌子,上面一块写着“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八个字,落款是“建德市人民政府,2010年4月”,下面一块是门牌号,上书“三都镇乌祥村135”。陈菁故居现地址是浦江县解放西路135号,而蒋治故居竟然也是135号。

我们向蒋治烈士的儿子说明了来意。因为地处深山,交通不便,蒋治烈士故居得以完整保存。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木箱子。油漆已经褪色成浅红色,木箱子的一侧镌刻着“一鉴居照相”五个镂金大字。“一鉴居”三字从右到左横排,“照相”二字竖排,镌刻有文字的这一面木板上有一条竖状裂纹。木箱子内空无一物,但这“一鉴居照相”五个镂金大字仿佛是从黑夜里迸发出来的五颗闪亮星星,令我们一行人激动不已!

从浦江县解放西路135号到建德市三都镇乌祥村135号,“一鉴居照相”有着怎样颠沛流离的经历?在乌祥村村口,抬头仰望青翠无比、连绵起伏的山脉,我不觉陷入了遐想之中。古代对“鉴”的解释是多义的,谓之镜,谓之照,谓之戒,谓之察等。“一鉴居”中的“鉴”包含了鉴定之意。光影造像的意义就在于一瞬即是永恒,一鉴可定。任何一位来照相馆拍照的人,都是在向历史交出自己的一个真实瞬间。这既是个人的瞬间,也是时代的瞬间,社会生活的瞬间。而每天都在不间断地见证这种“瞬间”的摄影师是多么伟大而又幸福的人啊!按下快门的“咔嚓”一声,看似十分轻松,但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一声“咔嚓”又是十分严肃的,因为那是在为史存照,为后人留证。

我曾见过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的老照片,照片上多有毛笔题词,类似于国画的题款,可见旧时照相设备虽然简陋,但每一张照片都受到摄影师的重视和主人的珍爱。遥想当年,走进“一鉴居”的人,又有哪一位不想把自己的美好形象留与后人,以为永念?“一鉴居”的摄影师在定格美、创造美、传播美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记录着历史?

从建德回到浦江县城,我们再次造访陈菁故居。当年“一鉴居”所拍摄的照片散落民间,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考验,如今依旧以泛黄的影像,定格着那段往事。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