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岁岁清明思故人

2022-04-02 11:06:14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张耀云


清明为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继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后的春季第五个节气,古时又称踏青节、行清节、祭祖节。《岁时百问》有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说的便是桐树开花,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雨后初霁,彩虹若隐若现的景象。此时,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草木萌动、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自然界一片生机勃勃。“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这是清明时节的花信。都说一枝独秀不是春,这三花一开,朵朵春意枝头俏,百花齐放春满园。与桐花花期相近的梨花也经常出现在骚客笔下,所以,清明的风时常被称为梨花风,“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便迎来了清明。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时节好风景,最美人间四月天。此时,最宜踏青郊游,畅游春色;更宜插花戴柳,纵意所如。北宋时候的清明之际,西湖便已游人如织,十里繁华,“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荡秋千、蹴鞠、放风筝和插柳等活动老少皆宜,颇为流行。过去在清明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户前插柳,于屋檐下挂柳,男女老少身上佩柳,儿童还要吹柳管以祛邪祈福。民谚有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折几枝嫩绿鹅黄的新柳戴在头上,丝丝春意沁人心脾,是青春和活力的生动证明。

天暖气清,惠风和畅,还很适合放风筝。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我们可以将心愿写在风筝上,伴着融融春风,放飞最美好的愿景,祈祷健康祥瑞,岁岁平安。《帝京岁时纪胜》还说:“三月采食天坛之龙须菜,味极清美。香椿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乃寒食之佳品。”清明这一天,农村要蒸制蒿饼,江南一带则有吃青团子的风俗。颜色翠绿的蒿饼和清香糯韧的青团甜而不腻,味美又健康,是正应时令的佳肴。民间也有说法,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暖阳和煦,春雨如酥,此时种植树木成活率高。自古以来,清明植树几成定例。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是春耕大忙的景象。一个个浸透汗水的身影点缀在田间地头,锄头扛起,仰不愧于天;锄头落下,俯不怍于地。俯仰之间,行止自也无愧于心。

“年年陌上生春草,岁岁清明思故人。”清明时节的追思传统传承至今而不衰。这一天,人们会祭祖、扫墓,还会举行一些公祭活动,是千百年来延续着的中国人的抚今追昔、沧海桑田。宋朝诗人高翥曾写过一首《清明》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凭吊先人,返本归宗,民德归厚,是奔涌在血脉里的一份肃穆,是潜藏在我们民族心灵深处的基因。清明扫墓,纪念亡者,是传承、是感恩、是敬畏,也是在慎终追远,珍重生命,激励来者。

清明时节,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最可爱的人,是无数英烈的牺牲换来了今日繁荣富强之中国。从战火纷飞时候的李大钊、瞿秋白、黄继光、邱少云,到今日的卫国戍边英雄群体,不论什么时代,我们的民族从来不缺英雄。其实,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他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清澈的爱,只为中国。在这一天,我们应缅怀和告慰所有至忠至诚至勇至善的灵魂,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