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美如天籁的歌声

2022-03-11 11:25:57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王 宁

现在想起来,我能到新疆当兵,与喜欢新疆民歌大有关系。听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后,我带着对歌中描绘的“戈壁沙滩变良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向往,来到了新疆。

寒冷时,歌声是温暖;疲惫时,歌声是力量;彷徨时,歌声是希望。歌声如一泓清泉,滋润我的心田。歌声伴我走军旅,常抚慰我的心灵,叩动我的心弦,激励我的斗志,歌声是我军旅人生的无言战友。

陕北信天游、蒙古长调和云贵川的山歌曲调都很优美动听,新疆民歌却有一种独特的气质,热情、奔放、沧桑,你的心会不由自主地随歌声而动、循歌声而去。

唱不尽新疆好,抒不尽爱国情。从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边疆处处赛江南》中,领略新疆的壮美风光;从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中,体会新疆建设者的奉献精神;从歌曲《真像一对亲兄弟》《亚克西》中,感受新疆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守卫边疆的钢铁屏障愈发稳固;从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中,感受美好的情谊和令人动容的家国情怀。歌曲中绽放着新疆人的骄傲和自豪,将新疆美丽的风景、富饶的物产、热情好客的各民族传播向远方。

凝视着身边的慕士塔格、公格尔峰、公格尔九别峰,只见三山耸立,如同擎天玉柱,屹立在美丽神奇的帕米尔高原上。此时,藏蓝色的天空、深灰色的碎石滩、巍峨的雪山尽收眼底。

高原的风儿就像是琴弦,在大自然的拨弄下,唱着天籁之声。歌声或嘹亮,或婉转,像是鸟穿云的歌喉,又像是蛙低沉的鸣唱。三山托着一轮明月,如同一颗珍珠闪耀。歌声从舒缓渐至高亢,一路传来。

寒来暑往,尽管守防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高原军歌却依然嘹亮。在海拔4300多米,被称为“一线天”的南疆军区某边防团阿然保泰边防连的“天然氧吧”里,不时传来热烈的欢呼声。辽远、悠扬、抒情的歌声随着呼啸的高原的晚风,不断回响在我的耳畔,不断撞击我的心扉。

“没有风的时候,我们看云彩,天上的云彩千姿百态,一会儿飘成红纱巾,一会儿变作杏花开,看云彩看云彩,光秃秃的哨所也有乐趣在,大雪能封住山封住路,封不住士兵多彩的情怀……”这首歌最初是阿然保泰边防连一位战士写的小诗,新疆军区的词作家赵思恩和作曲家简易读到后很感动,经过他们的修改和谱曲,便成了某边防团的团歌《看云彩》,委婉中激荡豪迈,唱的是新时代戍边人的心声、志向和情怀。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如碎金般洒在巴尔鲁克雪山之上,婉转动人的旋律,便从塔斯提哨所传来。

1982年春天,哨所的战士程富胜回乡探亲。归队时,母亲送给他10棵白杨树苗,希望能给哨所添些绿意。见到这份礼物,战友们别提有多兴奋了,对小树苗更是用心呵护。土壤不行,他们从10多公里外,将富含营养的土壤背回来;水源缺乏,他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桶又一桶把布尔干河水担回连队……尽管大家精心照料,可因为风大干旱缺水等原因,9棵树苗相继枯死,只有离哨所最近的一棵小树苗顽强地活了下来,陪伴着哨所官兵守卫着北疆边防。

第二年,原总政歌舞团邀请军地艺术家到塔城采风,词作家梁上泉得知小白杨的故事后激动不已。后来,他创作出《小白杨》歌词,发表在《解放军歌曲》上,作曲家士心看到后也被其背后的故事感动,下了一番功夫为其谱曲。曲子既饱含热血军人的阳刚之气,又诉说着对家乡亲人的眷恋之情,刚柔相济、韵律活泼,拨动了边防战士的心弦。

此后,《小白杨》这首军歌走进千家万户、座座军营。“小白杨哨所”成了塔斯提哨所标志性的名字。

历经30多年风雨变迁,当年的小白杨已枝繁叶茂,长成了参天大树。也已成为代代边防官兵的“精神图腾”。以“扎根边防、蓬勃向上”为核心的“小白杨精神”和“喀喇昆仑精神”“国门卫士精神”等多种精神一道,共同构成了新疆军区部队官兵守疆兴疆、强边固防的“精神密码”。

歌声,是记忆。歌声,是青春。一首老歌,是一个时代的印证。

沿蜿蜒崎岖的山道行驶,不时听到从山谷传来的潺潺水声。雪山、草地、云杉,让人心旷神怡。

行约2小时,到达阿拉马力边防连。营区一侧,有一座红褐色花岗岩雕塑,镌刻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歌词。当年这首唱响大江南北的经典歌曲,就诞生在这里。我当新兵时,就学唱过这首歌。“阿拉马力”意为“产苹果”的地方。这里地处天山山脉的卡拉乔克山,山顶长年被积雪覆盖。山涧是条界河——霍尔果斯河。1962年8月1日,阿拉马力边防站建成,第一任站长高立业带领10名官兵,牵三峰骆驼,背一口铁锅,携带两把铁锹及生活用品,从霍城县徒步两天一夜,来到卡拉乔克山,选了个有利地形落脚。官兵们挖地窝,搭帐篷,安营扎寨。巡逻靠两条腿爬雪山,蹚冰河。照明没有电,靠煤油灯。烧饭没有煤,就地砍柴当柴火。下饭没有蔬菜,靠挖野菜代替。

当时,伊犁军分区宣传干事李之金来到阿拉马力边防连,与边防战士同吃、同住,一起巡逻、站岗、放哨。有一天晚上,一名战士在与战友聊天时,动情地说:“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哪里艰苦,我就到哪里安家。”李之金听了以后,彻夜难眠,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以豪迈、激越的心情,把战士们一句句原汁原味、真情流露的语言消化、吸收,自己作词谱曲,创作出《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至此,这首歌从伊犁河谷唱响大江南北,传遍祖国大地,经久不衰,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听党话、跟党走,也激励着一代代人民子弟兵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

如今的阿拉马力边防连官兵一茬换一茬,他们扎根边防的坚定信念也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铁心向党、艰苦创业、乐于奉献、忠诚戍边”的铮铮誓言响彻西北边防线。

60年来,这首经典歌曲在连队一直传唱,依然那么青春、嘹亮。这首歌正是金戈铁马的岁月里,让人热血奔涌的鼓点。那是只有当过兵的人才能真正品出的味道。

在地图上寻找“卡拉苏”,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等高线。

这里前身是“5042前哨班”。这个以海拔高度命名的执勤点,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帕米尔高原的冰峰雪岭中。

如今,前哨班早已从海拔5042米的雪山上搬到了海拔4360米的山路边。守防的海拔和条件变了,但边防官兵戍边的标准没有变。那首名叫《卡拉苏》的连歌一直传唱到现在,“辽阔的帕米尔云海苍茫,美丽的卡拉苏是我的家乡……”这是大家非常热爱的连歌。

每次在风雪中跋涉,卡拉苏边防连的战士段喜昌总是想起那句歌词:“慕士塔格与我做伴。”

入伍到连队,段喜昌第一件事就是学会了唱连歌。从开始跟着唱,到后来领着唱,再到现在时常哼唱。不同的军旅时光,段喜昌唱出了“别样的心境”。

一次攀登雪峰,身体出现不适的段喜昌掉队了。班长王斌岩主动陪他留守山腰,等待继续攀登的战友完成任务归来,再一起下山。二人等待时,王斌岩的手不自觉地打起了拍子,段喜昌听出正是《卡拉苏》的旋律,二人默契地哼唱起来。当熟悉的旋律回荡山谷,阳光透过云层射出一缕光,段喜昌感到一阵暖意。那一次,段喜昌记住了班长的话:“我们守护山河,山河也在眺望我们。我们把连歌唱给自己听,更是唱给祖国听,唱给远方的妈妈听。”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这美妙如天籁的歌声唱满天山,时时都会让人感到一股温暖从心灵深处,从手心手背,从唇齿之间,流淌出来!

我常想,歌声里充满变与不变,变化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新疆军民对祖国母亲的赤子深情,对团结、和谐、美好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