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母亲山

2022-01-24 15:56:55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焦玉庆


这是一片神圣之地: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山上,竟诞生了两种红色文化——山顶孕育出小白杨戍边文化,山脚承载着屯垦戍边文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本是人烟相对稀少的西陲一隅,竟涌现出多位让亿万国人为之感动的优秀中华儿女——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知名爱国民主人士巴什拜、为国戍边牺牲的“铁姑娘”孙龙珍、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梅莲、“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

这就是我心中的“母亲山”——巴尔鲁克山!

我有着多年驻守边防、海岛的经历,前些年被调到城市工作后,耳畔却常常回响着儿时母亲教我的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梦里也常萦绕着“吹角连营”的戍边画面。听说有一个选调新疆工作的机会后,我第一时间向组织提出申请。后经层层选拔,我终于如愿以偿,再次实现了戍守边关的心愿。

部队就驻防在巴尔鲁克山的余脉。能到红色文化基因如此厚重的地方戍边,对一名军人来说,真是莫大的荣光。报到后,我第一时间就开始了自己期待已久的“红色之旅”。

美丽的巴尔鲁克山山脚下是“铁姑娘”孙龙珍倒下的地方,也是烈士的长眠之地。当地人动情地给我讲述了孙龙珍的故事。

1959年,女民兵孙龙珍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从被誉为“祥泰之地”的江苏泰兴来到巴尔鲁克山山脚下,放牧站岗、守边护防。

1969年6月10日,怀着6个多月身孕的孙龙珍在一次战斗中为营救战友壮烈牺牲,年仅29岁。

祭奠完孙龙珍烈士,我沿山路前行。浇铸了烈士鲜血的巴尔鲁克山,注定会孕育出生命的奇迹和精神之花。

“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一曲清澈中伴着欢快、优美中透着昂扬的歌声远远传来。

1978年春节,塔斯提边防哨所的锡伯族战士陈福森回乡探亲。归队时,老母亲把自己亲手培植的20棵白杨树苗交到儿子手中,叮嘱说:把树苗种在哨所旁,让它陪伴你们守边关。

风吹石头跑的山顶,不但极度缺水,而且土质碱性大。在这种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战士们靠“从嗓子眼中省水”的劲头,愣是把一棵小树苗养活了。这也就有了今天家喻户晓的“小白杨哨所”。

听着动人的故事,我举目仰望,山顶上一棵白杨树身姿挺拔,直插云天。

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那位锡伯族妈妈慈祥而坚定的声音回响在耳边:孩子啊,你长大了,好巴郎就该扎根边防,立志做一棵挺拔向上的小白杨!

一位哲人说,母亲的特性就是这个民族的特征。慈母舐犊情,最是家与国。“热爱军垦、扎根边疆、牢记使命、献身国防”的屯垦戍边文化和“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戍边文化,彰显着同一种家国情怀。原来,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就饱含在巴尔鲁克山山上山下的这两位母亲的基因里。

在巴尔鲁克山的另一头,还沉睡着另一位优秀的中华儿女——巴什拜·乔拉克。这位哈萨克族老人生在战乱频发的旧社会。他说,母亲从小就教导他,男儿当自强,守护家和国。当听到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来到时,他慷慨捐粮近6万斤、牛40头,并动员各族群众积极拥军支前。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当听到“天上飞的那个东西,杀伤力最强”,他就对政府部门说:“那个武器我要捐。”后来,他以个人名义给志愿军捐献了一架战斗机。

站在巴尔鲁克山之巅,我由衷地读懂了“母亲”的心声:悠悠万事,唯国为大。读懂“母亲”,才能行得端正啊!

由于注入了家国情怀,巴尔鲁克山怀抱里的儿女们注定有着博大的胸怀。

从塔城出发,驱车而行,我们来到了孙龙珍所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这个依巴尔鲁克山而建的团场,不足万人。人口不多,但团场职工都以“大山的儿女”为傲。

梅莲是位“兵二代”,她把学到的医学知识反哺给广大农牧民,被乡亲们喻为“巴尔鲁克山上的白衣天使”,荣获“全国最美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团场职工,“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当年也是听从老母亲的话,从原北京军区某部退役来到了离巴尔鲁克山不远处的边境一线。

魏德友和从老家赶来的妻子刘景好,就这样扎根在了边防线上。这里冬季狂风肆虐,积雪深达1米多;夏天蚊虫猖獗,当地形容“十个蚊子一盘菜”。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人一待就是57年。大女儿出生后,他们给女儿起名魏永忠;儿子出生后,他们起名魏联国。“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母亲守好边。”

老人的事迹传开后,感动了无数国人。他也先后获得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等荣誉。去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他又获颁“七一勋章”……

行走在边关,回望历史,我发现一座大山就是一座丰碑,丰碑下是一道流动的风景!

巴尔鲁克山,我心中的“母亲山”,多么幸运我能走进您的怀抱,我愿为您站岗放哨,奉献我的热血和青春!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