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仰望梅岭

2022-01-21 11:10:44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宋海峰


一座镌刻有“梅岭三章”的诗碑,在江西省大余县梅岭斋坑山坡上矗立,定格下这样的历史瞬间——1936年寒冬时节,陈毅元帅带着伤病隐伏在梅岭山中,被敌人包围长达20多天。

在九死一生之际,陈毅元帅写下气壮山河的《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首诗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生死关头信念不移的精神力量。

站在地跨赣粤两省的梅岭山隘口上,历史在眼前形成长卷:1934年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大军西去气如虹,一局南天战又重。”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时,中共中央在中央苏区成立中共中央分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中央分局以项英为书记,陈毅担任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

从梅岭下山,去往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的路上,我的思绪流转: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保存了一大批革命骨干,战胜了强大敌人的残酷“清剿”。

答案写在纪念馆大厅的墙壁上——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争。

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后,留守红军依然集中兵力打阵地防御战,与占绝对优势的敌人硬拼,因而遭到严重削弱,情况万分危急。

驻足在1935年2月5日、13日中共中央发来的电报前,我轻轻读出一段“万万火急”指示:“要立即改变你们的组织方式与斗争方式,使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合……”

我恍然醒悟,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是南方游击战争战略转变的关键。面对敌人侵占中央苏区后的严峻形势,以及留守红军和游击队的困难处境,项英、陈毅火速将部队分成多路突围,辗转南方八省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率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突围来到赣粤边的油山地区。从此,赣粤边地区成为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核心区域和指挥中心。

木条桌、硬木椅……时光的年轮在这里留下厚重的印记。1935年4月,项英、陈毅在大余县长岭召开干部会议。会上,中央分局根据中央来电精神和当面敌情,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革命新高潮的方针,规定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和各种斗争策略。

向历史深处回望,“野营人对雪光横”,不能谓之不难;“天将午,饥肠响如鼓”,不能谓之不苦;“此头须向国门悬”,不能谓之不险。

“三年游击战争,是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艰苦的斗争。”陈毅元帅的回忆恍若昨日,“整年整月在山里睡,外面跑,春天雨水多,全身都是泥巴,两个多月没干过。吃的是野菜、杨梅、笋子和蛇……”这是在苦难中提纯的信仰,这是在奋斗与牺牲中砥砺的精神。

“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我来到大余县兰溪村——陈毅元帅的旧居。80岁高龄的老人刘士华告诉我,1936年,陈毅带领红军游击队在他家不远的后山上搭棚隐蔽,雨天就住到他家二楼。那时,他母亲周三娣常冒着生命危险,提着竹篮为游击队送饭菜,还用草药为陈毅治好了历久不愈的腿伤。

在《三女跳崖》展板前,我追寻着那段血与火染就的红色记忆。1935年秋天,湘赣游击区女共产党员李发姑、刘瑞英、郁怡花在安全转移群众后,遭到敌人追击。3人誓死不当俘虏,毅然纵身跳下安福县千丈崖。李发姑身负重伤,刘端英、郁怡花壮烈牺牲。

赤诚为民的初心,换来的是人民的心。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人民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游击队筹粮筹款、当向导、送情报、救护安置伤病员……

每一次对英雄的仰望,都是一次唤醒初心使命的自我点名。在大余县革命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前,我想起了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揭示的一个“铁的必然性”——唯有“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的无畏牺牲,才能让一个民族迈出风雨兼程的脚步,才是一个政党历经磨难走向辉煌的精神密码。

“革命重坚定”“永矢贯初衷”。1935年3月,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负伤被俘后,受尽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惨遭杀害前,他连续写下《带镣行》《移狱》等数篇感人肺腑的诗篇。一篇篇在生死关头写就的文字,是先烈留给世间的最后话语,是他们始终如一的初心,是他们决不动摇的信仰。

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涌现了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共产主义信仰的瞿秋白、何叔衡、贺昌、毛泽覃等信念弥坚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用滚烫热血染红了党旗军旗,用牺牲奉献铸就了党魂军魂。

梅岭,是一种披坚执锐的身姿,是一种经山历海的存在,更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历史逻辑——山河属于不屈不挠的屹立者。

坚持战斗在南方八省15个游击区的英雄们,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军事“清剿”,战胜了敌人要置红军游击队于死地的经济封锁,保存了一批革命骨干和重要武装力量,保存了党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在纪念馆内一张已经泛黄的《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文稿老照片前,纪念馆馆长赵如介绍,“七七事变”爆发后,抗日烽火燃遍全国。被国民党长期封锁的红军游击队克服重重困难,先后通过各种渠道获悉中共中央新的方针政策,随即与国民党当局开展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艰难谈判与斗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展开,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分散各地的游击健儿,告别曾经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途。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天边的云彩。我伫立于纪念馆前,思绪穿过悠悠岁月,不禁感慨,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这种革命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从扬帆起航那一刻起一直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