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风吹拂着英雄的墓碑

2022-01-20 17:07:10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标准+

■赵鸿冰

在安徽寿县瓦埠湖东南岸,有一个颇具人文底蕴的小镇。它曾是古代瓦埠至庐州(今合肥)驿道上的小店,后被人们称作小甸集,如今名为小甸镇。1923年冬,这里诞生了安徽省最早的农村党组织、直属党中央领导的中共小甸集特别支部。

去年“七一”前夕,我前往小甸镇寻访革命先驱奋斗的足迹。苍松翠柏簇拥的寿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小甸镇东南方。塔高23米,象征小甸集特支诞生于1923年。塔身上,“革命先烈永垂不朽”的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纪念塔旁,便是寿县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走进馆中,看着黑白照片上那一张张年轻英俊甚至略带几分稚气的脸庞,听着讲解员的深情讲述,我的思绪仿佛被带到上世纪20年代初的瓦东地区。

那时的小甸、瓦埠、李山等地都是寿县的贫困地区。由于受封建地主、反动官僚的压迫剥削,劳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颗颗抗争的火种在沉默中等待爆发和燃烧。1922年春,在寿县小甸集小学任教的曹蕴真,以在外地入团的学生为骨干,在小甸集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小甸集特支,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为建立寿县地方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随后,曹蕴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党员根据指示,开始在寿县发展党组织。他们组织进步的教师、学生和农民做宣传发动工作,号召民众树立自主、进步、科学的精神。同时,他们还不断介绍先进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根据党中央的指导,1923年冬,他们在寿县小甸集小学召开会议,成立了安徽省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小甸集特支,曹蕴真任特支书记,特支直属中央领导。特支成立后,党员以教书为掩护,发展党员、组织群众。

此后,寿县瓦东地区成为皖西北革命的活动中心,群众集会、游行、罢租等运动此起彼伏,给封建地主、反动武装以打击。1931年,瓦埠湖畔爆发了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的第一次武装斗争——瓦埠暴动。皖北红军游击大队随之成立,后来成为新四军的一部分,汇入中国革命的洪流。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是一方浸染烈士鲜血的红色热土。90多年前的那个冬日,那些庄严举起右手宣誓的先贤们,很多在青春年华时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行走在这座小镇,我的心情变得凝重。曹渊烈士故居、淮上中学补习社、曹蕴真烈士墓……我寻访着那一处处红色地标,重温那些惊心动魄的历史片段。

小甸镇曹家岗是北伐先驱曹渊烈士的祖居地。曹渊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入学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叶挺独立团一营营长。1926年9月5日,他在攻打武昌的战役中壮烈牺牲。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的胞兄曹少修早年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为动员民众抗日四处奔走,被国民党寿县政府逮捕。就义前,他在遗言中写道:“吾弟渊为革命而死,吾侄云露,亦为革命而死,今吾亦死,一门三烈士,足以光荣吾门庭!”

如今的曹家岗,屋舍俨然,平整的水泥路上不时有车辆飞驰而过,胸前飘着红领巾的孩子们高高兴兴向学校走去。这不正是烈士们所希望看到的美好生活吗?

走过小甸双门楼西南方的一片麦地,有一处杨树林,树林一角便是曹蕴真烈士的墓地。阳光、清风和嘉禾的气息陪伴着烈士的英灵,一片静谧。目睹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诗人邹荻帆的那首《无题》:

我们将仆倒在这大风雪里吗

是的,我们将

而我们温暖的血

将随着雪而融化

被吸收到大树的根里去

吸收到小草的须里去

吸收到五月的河里去

而这雪后的平原

会袒露出来

那时候

天青

水绿

鸟飞

鱼游

风将吹拂着我们的墓碑……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