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号 手机版| 站内搜索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为何选择10月16日发射

2021-10-21 09:56:09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 -标准+


□本报记者 陈丽平 廉颖婷 本报通讯员 宋星光

图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出征。杨志远 摄

10月15日,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十三号进入发射前的最后时刻。21时许,飞船开始加电,会签流程开始注入,一声声“明白”从酒泉现场传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屏幕上是一片黑夜中的长二F遥十三火箭。

此次发射选择在16日凌晨。该时间段的选择,是根据飞船的运行轨道、工作条件、核心舱组合体的运行状态、跟踪测控窗口等因素确定的。为了实现与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共同组成的一字型组合体的径向交会对接,发射窗口具有唯一性的特点。

“这次任务有新的挑战和不同。神舟十三号将首次采用径向直接交会对接方式,径向对接状态新、航天员在轨驻留时间长、在轨试验难度大、地面提供常态支持与应急控制的要求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剑说。

10月15日22时13分,三名航天员进入飞船舱内,画面上出现他们身着舱内压力服的身影。进入舱内后,一系列操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0月16日0时23分,“滴滴滴”的倒计时声不绝于耳。“起飞!”从东风的指挥员到北京的总调度,起飞时刻的通报在两地大厅响起,通过话音系统的扩声传遍参加任务的各个点号。

582秒后船箭分离,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分离后约25分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神舟十三号进入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

“径向对接期间,空间站组合体遮挡和飞船大幅度姿态调整,对中继测控和飞船能源带来较大影响,测控支持模式和飞行程序安排调整变化大,这些都增加了地面状态监视判断和应急处置的难度。”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张跃东说。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通信调度马忠正无暇欣赏神箭的英姿,他的耳机会商里传来的是图像话音各个岗位的汇报,手上比对的是切换流程,眼睛里看的是实际屏幕显示的图像结果,话筒里传出的是自己的决策口令。这就是每次发射任务的常态。

经过6次远导控制、寻的段4脉冲控制,飞船到达中瞄点,随后调整俯仰角至90度,分别在径向停泊至200米和19米处,最终在10月16日6时56分,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对接,形成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及神舟十三号组合体。8时20分,对接通道检漏、复压完成,约2个小时后,航天员成功进入天和核心舱,交会对接段圆满结束,任务转入组合体运行阶段。

众多挑战在现场的监视判断中被克服,“对解锁锁紧完成”的声音为太空之吻作出见证。

编辑:廉颖婷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