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军史文化>>
十二次翻越雪山
发布时间:2021-10-19 16:04 星期二
来源:解放军报

■褚 银

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一部从茂县附近西渡岷江,向理番前进。红军到理番县后,广泛开展了扩红运动。只有15岁的藏族小伙子胡宗林(藏名仁钦索朗)加入了红四方面军第31军,被分配在学兵连。

随后,胡宗林离开家乡,跟随四方面军总部,第一次翻越夹金山,向阿坝挺进。开始进军时,把他派到先遣队的收容队,负责收容前面兄弟部队留下的伤病员和掉队的战士。

他牵着马,把高原反应严重、走不动路的战士驮上,送过山去,然后又翻过山来,接别的同志。有时帮女同志和体弱的同志驮背包和粮袋,让他们徒步行军。

过了大雪山,就往若尔盖大草原走。走了几天,他们到了葛曲河边,接到上级命令,停止前进,就地休整。两天后,部队突然接到不北上,而要南下往回走的命令。原来是张国焘公开反对中央北上的正确方针,说:“红军北上,不拖死,也得冻死、饿死。”张国焘一声令下,几万大军又折回来,往阿坝走,这算第二次过草地。打了一个来回,损失很大。收容队也成了先遣队,伤病员反倒走在了队伍前面。

10月5日,张国焘在理番的卓木碉开会,公开分裂党和红军,成立“临时中央”和“军委”,自任主席。随后,张国焘决定南下打成都。从此,几万大军离开藏区,浩浩荡荡开始南下,胡宗林第二次翻越夹金山。

翻雪山时,由于高原的阳光紫外线很强,晒得眼睛刺痛。雪山一反光,眼睛被照得睁不开,直流泪,有的晒得眼睛红肿,很多指战员都得了雪盲。有的几乎失明,看不见路,胡宗林就搀扶着他们爬山。后来病人多了,一个人扶不了那么多,便用绳子牵着;得雪盲的人越来越多,连绳子都没有了,就把腰带解下来,接成绳子。

人们常说,大雪山的气候,跟娃娃的脸一样,说变就变,这话一点也不假。中午时分,还被太阳晒得直冒汗,脸发烫,眼红肿。可是,到了午后,山上便狂风大作,暴雪夹着冰雹,簌簌地扑打在将士身上。这时,气温就会骤降,头发上、眉毛上,都结成冰,脊背也直发冷。将士们每向上爬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生病的、得雪盲的同志就更困难。有时狂风一吹,一脚没有踩稳,就滚下山去,跌进深渊,救都没有办法救。

红四方面军翻过夹金山后,遭到了国民党中央军和四川军阀的四面围攻,伤亡很大,张国焘被迫决定撤出川康边界,再次回到藏区。红四方面军总部命令董振堂率部翻过夹金山,进驻丹巴,准备向炉霍、道孚、甘孜方向发展。那里是山区,在大渡河边,地广人稀,粮食短缺。总部又指示第31军组织运粮队,负责向兄弟部队运送粮食。胡宗林于是被调到了运粮队当通司(翻译)。

那时已是1935年底,快过年了。上级要求运粮队把粮食、腊肉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在年前送到,让部队过好春节。为了确保任务完成,运粮队从当地老乡那里学到了“三子俱全”的翻山运输经验。三子,一是脚夹子,套在脚上防滑;二是背夹子,用来背东西;三是拐耙子,走路当拐杖用,休息时还可以支撑背夹子。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三子”东西虽小,作用很大,在运粮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是大雪封山的季节,一般人在这个季节是绝不会过雪山的,更不敢过夹金山这样高大险峻的雪山。但是,他们恰恰在这个时候组织运粮队翻越夹金山。夹金山在两个粮站之间,一来一回,就要翻两次山。他们共运了5趟,也就是翻了10次夹金山。

在1936年的春节前,他们胜利完成了运粮任务,受到军首长的表扬。召开颁奖大会时,胡宗林得到了一块油布的奖励。所谓油布,就是在桐油里浸泡过的白布。它可以遮风避雨,防潮防冻,简直是个宝贝。

在整个红军队伍中,12次翻越夹金山的,只是像胡宗林一样的少数人。不过,在长征中,哪一个红军将士不是在用顽强的意志去征服人类的生存极限呢?长征本身就是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责任编辑:廉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