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网首页>>
军事广角>>理论观点>>
联合毁伤:从杀伤链到杀伤网
发布时间:2021-09-24 10:42 星期五
来源:解放军报


■郝飞 范聪敏 吕晨阳

引言

杀伤链是信息化战争的产物,通常指探测目标、瞄准目标、与敌方交战并评估交战结果的闭环过程。鉴于作战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对目标的命中和毁伤,杀伤链已成为联合作战体系运转的核心,是融合作战力量和精准释放能量的轴心。当前,以作战概念创新为引领、以新兴科技创新为支撑,杀伤链加速向复杂多维的杀伤网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特征。

从链到网,迭代升级

杀伤链是一套由传感器发送数据到平台,再由平台实施打击的流程。各作战域中的杀伤链执行流程基本相同,即从目标情报获取到跟踪瞄准,再到决策阶段判断是否打击和决定打击方案,以及完成打击后对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苏军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率先提出的“侦察—打击综合体”是杀伤链概念的雏形,而后,以一系列信息化局部战争为实践平台,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不断创新、发展杀伤链的概念和运用形式。美军现行作战条令将这一概念具体规定为由“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六个步骤组合而成的闭合链路,侧重于对杀伤链运转过程的描述,体现了联合作战体系信息流主导能量流进行闭环运转的运行机理,是信息化战争形态下OODA环的实践运用。依托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杀伤链的运用形式也发展出点对点的“感知—打击”线型杀伤链、以高端高价值作战平台为核心的“节点辐射”型杀伤链和实现了多条杀伤链并联组网运行的“网状”杀伤链等各种样式。未来,更广泛运用全域战场空间的各类作战平台、增加可供构成杀伤链的节点数量并增进其功能和性能、力求组网实现武器平台层面的互联互通互操作,是丰富杀伤链类型、拓展杀伤链功能并综合提升杀伤链作战效能的主要方式,不断推动杀伤链沿着“体系支撑构建、信息驱动运转”的理念迭代升级。

开放体系,全域泛在

在体系架构和运作过程方面,现行主流杀伤链已经表现出从单向、二维的链状结构向复杂、多维的网状结构发展这一“量变”趋势,其遵循的是信息化战争需以体系制胜这一根本要求。但是,由机械化战争演变而来的信息化战争,主要是通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群赋能武器装备、发展武器装备,并以信息流主导物质流和能量流的方式进行作战,信息的主导作用建立在机械化战争各类作战平台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使得杀伤链的构建和运转在一定程度上依然残存“依靠平台”“围绕平台”等“平台中心”思想。着眼当前智能化特征愈发凸显的信息化战争,乃至未来的智能化战争,在联合作战体系得以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以理论牵引和技术支撑为“鸟之两翼”,杀伤链将在持续积累“量变”中实现向杀伤网的质变跃升。未来杀伤网将坚持更加彻底的“体系中心”思想,通过可拓展的开放式体系架构,松散耦合从高端高价值作战平台到价廉易用的智能化无人作战平台等各型各类武器装备,并依托这些多域分布、异构智能、数量庞大、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作战平台,构建起全域泛在的战场物联网络,形成群体智能支撑下的“虚拟云脑+智能终端”体系,体系内任意在网节点之间可实现直接或间接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进而以“应召式”指控通信为支撑自适应动态重组战场资源,即时聚集多域作战效能。

异质多源,分布自主

信息化条件下的杀伤链已经在体系架构上不同程度实现了多域异质资产连接和多源信息融合。如美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就是一种分布式、网络化、多层次防空反导指挥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美军“系统之系统”的体系构建方式,通过运用分布式资源管理技术,耦合了不同作战域的更多战场资源,将海上防空作战的传感器网、火控网、武器网进行“三网融合”,实现了以海对空为主、陆对空和空对空为辅的三条防空杀伤链组网运行。该类“网状”杀伤链虽然通过使参与组网的、具有同类作战功能的各“子链”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系作战效能,但这种组网方式并未改变信息化条件下杀伤链中心节点突出、信息流转链路固化等不足,已难以适应未来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高水平、高强度战争需求。未来杀伤网将依托智能化“泛在物联”作战体系,通过异构数据融合、大数据分布处理和新一代网络通信及频谱资源自适应智能管理等技术,实现作战体系内异源信息自主处理、信息链路自主构设、在网信息按需分发,通过机器智能支撑的分布式作战管理和作战任务在线协同规划,消除不同作战域异质节点间在作战速度和节奏上的差异,实现具有高度自主性的跨域协同作战。

动态重组,更快闭合

速度是杀伤链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在近几十年的几场信息化局部战争中,美军不断谋求缩短其杀伤链的闭环时间。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美陆军旨在利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多域战”概念的“融合计划”演习,通过低轨卫星快速捕捉和传输目标数据,促使包括低轨卫星、“灰鹰”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火力平台及位于战场后方的指控中心等节点组成的杀伤链,在20秒内即完成了此前需要20分钟的闭环运转。提升杀伤链运转速度的方式有很多,如当前世界军事强国普遍重视发展的高超声速武器,通过减少“射手”至“目标”这一环节的时间来达成杀伤链运转提速的目的。当然,打赢未来具有智能化特征的高强度战争,提升杀伤链运转速度的根本还在于着眼对抗提高体系运转效能。未来杀伤网将能够根据作战任务和打击目标,临机从全域空间选取相对较优的所需功能节点,动态重构一条或多条杀伤链路,而不仅仅是采用预先构建的信息流转路径,力求实现对各类时敏目标的即时打击,有效应对快速变化的战场态势。而且这种基于即时重构、动态适应的“快”,不仅仅是试验状态下的“快”,更体现为复杂战场环境和高强度对抗条件下的“快”,将有效克服以往杀伤链信息流转链路预设特征明显这一不足,可大幅增加对手应对难度,达成作战行动的突然性,从而在未来更快节奏、更高水平的对抗中充分把握极短的时间窗口,实施聚优精打。

智能赋能,注重冗余

现行杀伤链的体系架构和运作过程决定了其具有易被“击点断链”的脆弱性,在面对具有较强体系作战能力和非对称精确打击能力的对手时,这种脆弱性无疑将成为“阿喀琉斯之踵”。未来杀伤网将通过战场物联网络连接全域泛在的各类作战资源,随着军事智能化进程加速,这些资源不仅包括经智能化“改造”的现有各类作战平台,还将包括更多高性价比的智能无人作战平台。这将大幅提高各类作战资源的数量级,有利于构设分布式、多样化的打击节点,打造充斥于全域空间、服务于多域作战的ISR体系以及对表秒杀的指挥决策和行动控制能力,为动态即时构建具有鲜明“去中心化”特点的冗余杀伤链路提供“物质基础”,改变以往杀伤链通常以高端高价值作战平台为链路核心的体系架构方式。虽然未来杀伤网将进一步增加作战体系的复杂性,但这种弹性重组的网络体系将能够有效克服以往杀伤链的脆弱性。同时,再通过利用作战体系易于补充的开放式架构,可使作战体系在部分节点损耗或部分信息流转链路受阻时,依然能够确保杀伤链路的及时重构和有效运转,在体系复杂性增加的同时反而极大提高了体系鲁棒性。

战略属性,多能运用

当前,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以谋求达成全域作战优势为引领,大力创新作战概念,通过发展增强各作战域间互联性的技术能力,不断跨越军种之间固有的作战概念壁垒、技术能力壁垒和传统习惯壁垒,不同作战域中的杀伤链统合成的粗颗粒度杀伤网,正在向细颗粒度杀伤网迈进。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大规模战争越发受到限制和制约,局部战争、军事冲突等中低强度军事行动则越发频繁,军事行动的战略、战役、战术界限渐趋模糊,“灰色地带”竞争更加常见。以往围绕大型导弹、先进战机、航空母舰等构建的杀伤链,核心节点突出且大都属于高端价值目标,数量有限、价格昂贵、损失不起,有时还可能因政治影响、武器系统自身战技性能和作战运用流程等限制因素而无法在中低强度对抗中派上用场。而细颗粒度杀伤网,强调发展多域分布的作战力量并大幅提升各类战场资源的数量级,通过低成本的“蜂群”“鱼群”“狼群”等方式布设更多的攻击节点,在增强体系弹性和生存能力的同时,大幅提高自身行动的灵活性,即时聚集非对称优势效能;强调融合新型杀伤机理武器平台并着力发展“软”“硬”结合的杀伤能力,以不断丰富的杀伤手段谋求对特定目标实现更加精确的“定制”毁伤。据此,未来杀伤网将可实时响应不同规模强度的各类潜在威胁,根据任务需要,既能够实施战略战役级作战,又能够实施战略性战术行动,具备有效应对全频谱冲突的作战能力。

责任编辑:廉颖婷